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杨春雷:咬住问题 直到解决

2019年09月23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岳伍东、王欣
A+ A

  杨春雷(右)讲解立体育苗技术。 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供图

  人物简介:

  杨春雷,现任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中国烟草白肋烟试验站)院长(站长),烟草行业烟草栽培方向学科带头人,曾获“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参加工作以来,在烟草漂浮育苗技术、种子渗调技术、白肋烟晾制技术、降焦减害技术等方面成绩突出。主持参加多项国家局重大专项项目及重点项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参编专业著作3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3项,多项技术成果在烟叶生产、卷烟加工中得到大规模应用。

  走近杨春雷,你会发现,这位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中国烟草白肋烟试验站)院长(站长)、烟草行业烟草栽培方向学科带头人质朴自然、性格沉静,但一聊到科研项目、科研难题、科研细节,就会马上活跃起来。

  采访杨春雷,正是从请教问题开始的:“您研究的种子渗透调节技术,增强了烟草种子的抗冷性、抗旱性等抗性,提高了出苗率,这一技术的原理和效果是什么?”

  “你可以把一粒粒种子想象成运动员,运用渗透调节技术可以帮助它把全身能量调动起来,绷紧肌肉,达到最佳状态,为起跑,也就是萌发,做好充分准备。”略作思考,曾是湖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草种子渗透调解技术、机理及推广应用研究”重点科技项目负责人的杨春雷说,“经过我们的渗调技术处理的种子,具有很好的抗逆性,其出苗率、壮苗率有很大提升。”

  种子渗调技术的原理、作用如今已可以清晰解释,然而,当初项目研究过程却是一言难尽。

  在很多烟区,烟农最怕早春播种遇到低温雨雪天气。这种天气会引发种子萌发迟缓、出苗率低,影响育苗质量,增加烟叶生产风险。

  2002年8月,经过论证,杨春雷决定以提升烟草种子活力为突破口,攻关种子萌发期的低温冷害问题。

  渗调剂如何配制,使用剂量如何确定,相关配套如何完善……一个个“未知”在杨春雷和同事的钻研下变成“已知”。

  就在大家感觉胜利在望时,一个难题又挡住了去路:渗调技术的效率还不够理想。一个多月,杨春雷和同事泡在实验室琢磨如何突破这个难关,“试了不少办法,都不理想,都想放弃了”。

  像一位棋手复盘刚结束的棋赛,杨春雷把项目的各个环节又琢磨了几遍,一个火花闪现了——处理工艺是不是有缺陷?能否在渗调过程中实施加氧处理?

  “加氧处理”一经试验,效果马上就好了。原来,渗调剂分子量较大,经其处理的种子容易缺氧,导致种子细胞受损,影响后期出苗。通过实施加氧处理,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2004年,烟草种子渗调技术在湖北烟区大田试验成功。2006年,该技术应用到全国其他核心烟区。2008年,该技术获得湖北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研的核心是解决问题。”杨春雷说,“科研人员要善于解决问题,一些能力和素质不可或缺:有判断力,学会找到有价值的问题;要聪明,学会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和切入点;有韧劲,要咬住问题,直到它解决。”

  “咬住问题,直到解决”——1987年,杨春雷从湖北大学植物生理专业毕业,凭借这股韧劲、闯劲,30多年一心扑在烟叶生产、卷烟加工等领域搞研究。

  我国烟草育苗大体经历了露地育苗、温床育苗、塑料薄膜保温育苗、大棚托盘育苗和漂浮育苗等方式的演变。目前,漂浮育苗技术已成为各烟区的基础技术。

  然而在1994年,即便是杨春雷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只能从国外烟草企业的宣传册里看到漂浮育苗技术的育苗效果图。当时,国内也考虑引进国外的漂浮育苗技术,但每年还需购买大量价格不菲的基质,最终该技术的引进不了了之。

  “我们能不能自己试试?”当时30多岁的杨春雷萌发了自主研发的念头。依靠那张宣传册里的效果图,他开始对漂浮育苗技术进行从“形”向“神”的探索。

  宣传册里的育苗盘是白色的,分布着整齐的孔穴,杨春雷就从市场上买来了塑料薄膜板,用自行车驮到办公室,用小刀在塑料板上开掘孔穴,据他回忆,“每一个孔穴都是一刀一刀刻出来的,等一块板子刻完,手上已磨出了血泡”。

  苗盘长宽高多少、一盘有多少孔、口径多大、穴深多少,基质用什么材料,营养液成分如何配制……从1994年到1997年,历经无数次对比试验,解决一个个难题,杨春雷终于完成漂浮育苗技术研发。

  经专家鉴定,一致认为该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属国内领先水平,有关基质研制达到国际水平。该技术很快在全国烟区推广,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亿亩。

  自主研发漂浮育苗技术的成功,增强了杨春雷的科研自信,也坚定了他的信念:要找问题,找现实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问题越难解决,做出来的成果才越有价值。

  湖北是全国优质白肋烟的最大产区。2000年左右,如何提升白肋烟晾制技术,提升烟农种烟收益,被杨春雷提上了科研日程。

  3年苦战,杨春雷和同事研制出一套针对不同海拔条件的配套晾制技术标准,在湖北烟区推广应用,破解了困扰烟农的晾制难题。

  2005年,杨春雷主持的《白肋烟晾制技术规程》被国家烟草专卖局颁布为行业标准,填补了国内技术规程空白。一年后,该项目获得国家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降低烟碱和TSNAs含量是行业重大科技专项。2008年,杨春雷作为专家组成员带领团队,开始探索以生理调节手段降低烟碱和TSNAs。

  2012年,历时5年,经过300多个配方和上千次筛选、验证试验,杨春雷团队先后开发出有效的化学调节剂和更加绿色环保的植物源调节剂,助力提升烟叶工业可用性。

  该成果在烟叶生产环节推广应用累计20万亩,并在工业制造环节大规模应用,助推企业新增利润超过10亿元。2016年,该项目形成了完善的降低烟碱和TSNAs含量的技术体系,获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获得湖北省政府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个项目我们做到了分子水平,把机理研究得比较透彻。”谈及降低烟碱和TSNAs含量项目,杨春雷露出了笑容,“把难题解决掉,会很有成就感,也会非常快乐。”

  当前,湖北烟区正奋力推进烟叶高质量发展,其中一些科研难题亟待破解。作为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院长,杨春雷一马当先,带领同事步伐坚实地踏上了新的“解题”之路。

  科研之路,少有坦途。不过,杨春雷这位沙场宿将对自己和团队充满信心:“科研是创造性工作,不要怕难题,解决难题正是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真正价值所在。”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