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摘自《东方烟草报》
霍冬梅作
近年来,贵州烟区围绕烟农增收形成了一整套举措和机制,在三个方面为行业相关工作带来了启示:
在认识上,转变观念,烟农增收要置于调控烟叶计划、稳定烟农队伍、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背景下去理解;在实践上,转变方式,烟农增收要以转换单一的生产品类、服务内容、设施利用和生产技术指导为支撑;在目标上,转型发展,烟农增收要坚持走科技创新、绿色生态、打造品牌、全产业链化的道路。
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型发展,剖析其具体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三转”的指向,在于更高的认知,在于更大的格局,在于更广的坐标系——烟农增收能否顺利实现,事关稳定烟叶库存能否顺利完成,事关行业工商企业能否稳定发展,事关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能否深入推进,事关“为国分忧、予民以惠”的政治责任能否切实履行。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三转”不单单是一个行业命题,其背后是产业升级、是发展转型、是国计民生。“三转”体现出了行业企业烟农增收工作大与小、轻与重的辩证统一。
烟农增收,其前提是“立足烟叶看增收”。
所谓“立足烟叶看增收”,就是要把烟叶生产作为保障烟农收入的基础工作来看,要结合其阶段性特点来看。烟叶生产“三年调控”目标要确保实现,原料进出口的“剪刀差”在扩大,工商企业依旧要应对严峻的库存问题——当前,烟叶生产面临着不易解决的结构性矛盾问题。
在这样的局面下,确保烟农增收,烟叶生产的核心队伍才能稳定;核心队伍稳定,烟叶生产才能稳定;烟叶生产稳定,行业发展才能稳定。
贵州省种烟的贫困县有35个,种烟的贫困农户2153户,占全省烟农数量的2%,其脱贫措施,无论是优化生产布局、培育职业烟农,还是减工降本促增收、提高质量保收入,皆是立足于烟叶生产完善烟农增收工作机制。对行业而言,同样有必要做好统计,从顶层设计层面,考虑建档立卡、精准扶贫、规划实施等问题,以进一步将行业与烟农构建成为经营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烟农增收,其关键是“跳出烟叶看增收”。
任何产业都有自身局限性,“跳出烟叶看增收”,其要义是把烟农增收作为核心,举措和方式重在“开源”——在品类上,烟叶产业要带动其他产业,共同融入现代大农业;在服务体系上,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将单一的专业化服务向大农业领域延伸,实现服务综合化;在基础设施的应用上,我们还要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努力通过综合利用产生综合效益。
育苗大棚春季育苗、闲时种菜;烘烤季后,烤房继续烘烤菌类;植烟季后,其他作物有序轮作……在贵州烟区,全省以合作社为主体拓展烟叶之外的多种经营渠道,烟草农业的基础设施、现代机械设备、人力资源、技术优势被充分利用起来。2016年,贵州烟区户均可增收800元,合作社有分红,非烟经营有利润,烟农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点。
贵州烟区带给我们的又一启示在于,烟叶生产理应成为一个“产业爆点”,其力量要产生辐射作用,带动烟叶产业之外的其他农业领域,这将进一步拓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外延;“以烟为主、多元经营”模式的探索要更加深入,现代化、商业化的发展方向要坚定不移,只有如此,烟农增收,渠道才能越扩越宽,路子才能越走越广。
烟农增收,其根本是“趁势借力谋发展”。
趁势借力,就是趁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势、借五大发展理念全面落地的力。烟农增收的内生动力,来自于整个烟叶生产乃至整个农业产业向科技创新转型、向绿色生态转型、向打造品牌转型、向全产业链转型。对行业企业而言,要做的就是整合行业内外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体制优势,挖掘增收潜力,为广大烟农提供增值服务,完善增收机制。
贵州烟区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科技之路,其烟蚜茧蜂、育苗技术在大农业领域得到推广应用;其循环农业模式初步建立,有机肥的生产与使用、地膜回收与利用的经济驱动力有了,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好事情也就真正变成了每一个烟农都乐于接受的好事情。当前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已从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和服务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而贵州烟区的农产品品牌探索正小荷初露,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又多了一条可以参照的路径。
当然,趁势借力,要以坚实的平台为依托。对于行业企业而言,这个依托,就是从产业链角度实现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卷烟信息系统和访销配送网络的优势,充分发挥终端渠道的优势,充分发挥行业的体制优势,建立农工商一体的发展模式。就像“滚雪球”首先要有一个可以增值的“内核”,烟农增收依托产业链转型,为其他转型建立了可靠的基础。
烟农增收,个人的“小账本”连着行业和国家的“大账本”。转变观念、转变方式、转型发展,其意就在,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为背景,以烟叶生产为支点,撬动产业变革、多元经营和资源配置,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厚植民本,为农业发展建立新优势,让农村天地大有可为。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