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题记:一块块烟田金叶飘香,一座座彝族民居白墙红瓦,一条条道路平直交连,在风景秀丽的四川省普格烟区随处可见这样的风景。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事迹平实、真切,却细微处见精神,平凡处见伟大。他们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为了家乡的父老乡亲能尽快走上种烟致富的道路,他们背井离乡,默默的奋战在烟叶生产第一线,在平凡的工作中展现精彩,在平淡的生活中如星光闪烁。充分展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团结的优良作风,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诠释着金叶卫士讲责任、讲奉献、讲诚信的精神!吉尔波仟就是其中的一个。
心,是一颗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心
吉尔波仟,曾经是西洛烟站的站长,如今是小兴场烟点库管员,分公司先进个人。从82年从事烟叶种植,84年进入行业,今年已经是第31个年头。初入行业恰逢普格县烤烟种植起步期,许多烤烟种植专业技术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担任烟叶科技术员的他为了做好技术指导,废寝忘食,一心扑在工作上。白天,在烟地里仔细察看烟株长势,与烟农交流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晚上,挑灯夜读,学习大量关于烟叶栽培、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等方面的书籍,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了让广大烟农更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先进技术,他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学习彝语,采用彝汉双语把烟叶生产技术、要领通过现场培训,实地指导传授给烟农,不仅推广普及了种植技术,还拉近与烟农之间的距离。
2004年,全县大力发展漂浮育苗,新的生产模式对他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时任西洛烟站站长的他,带领全站仅有的4名员工接下了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如何尽快掌握这门新技术,把理论运用于实践,取得突破性的成功?这是摆在他面前从未遇到过的技术难题。受命于危难之时的他率领全站同事吃住在工作现场,克服了低温,光照不足、湿度大等困难,硬是坚守了6个多月,熟练掌握了漂浮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取得了圆满成功。如今,普格县漂浮育苗技术已经十分成熟,而他,是普格县首批探索、勇于实践该项技术的开拓者,是普格烤烟发展历程的见证人。
心,是颗关爱烟农、服务烟农的心
在田间地头,烟农总是亲切地叫他“老波”。全区八千多亩烟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寒风凛冽,无论是近还是远,只要烟农需要,再苦再累他都会上门帮助指导。每次到烟田、到农家,他总是为烟农排忧解难,帮助烟农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由于烟叶生产季节性强,他大部分的节假日都是在烟田里度过的,甚至在除夕春节,他还要到烟地查看苗情。
烟叶烘烤是烤烟生产的重点也是难点。作为种植红大品种的烟区,烟叶烘烤更是“老大难”。在烤烟期间,为帮烟农烤好烟,他几乎没有闲暇的时间,每天穿梭在烤房间,指导烟农边变黄、边排湿、及时升温定色的科学烘烤方法。烟农遇到了问题,总是第一时间电话联系“老波”,他没有埋怨,电话里解决不了问题,就立即赶到现场进行处理补救。
有一次,烟农曲木依合运送烟叶时,不慎摔倒了,腿上受伤住院10多天,烤房里的烟叶无人烘烤。他得知后,每天都到烤房加煤、加柴、开窗排湿、检查烟叶烘烤情况,并联系隔壁烟农帮忙,避免了曲木依合的烟叶烘烤损失。“种烟,有老波在,咱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对他全心全意服务烟农最真实的写照。由于常年到血吸虫高发地区指导烟农种植烤烟技术,因条件艰苦、交通不便、早出晚归,中途饥渴难奈,以水充饥而感染了血吸虫病。但他并没有因生病而休假治疗,只是买了些药物服用,仍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上。
心,是颗爱岗敬业,克己奉公的心
2010年,为了照顾长期受类外风湿困扰卧床在家休养的老父亲,他辞去站长职务,主动申请回老家小兴场烟点从事库管员工作。小兴场烟点是全县最边远的烟点之一,每年收购烟叶3万担左右。作为烟点的库管员,他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职管理好库房里的每一件物资、每一包烟叶。2012年底,家父病危,由于当时正值烟叶调运繁忙时期,根本抽不开身。直到家父离去,他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至今倍感内疚。多年来,他用耐心、细心、关心和责任心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烟点的库管工作梳理得井井有条,从未发生过一起差错。他常说“作为一名库管员,工作要有责任心,更要有为烟农服务的爱心。做库管工作虽然没有节假日,虽然很辛苦,但听到烟农在赚到钱后对咱说一句“老波,受累了”,咱一年的忙碌就值了。”朴实的话语,淡淡的微笑,透露出一个老烟技员敢于担当,默默奉献的实干精神。
回望普格县从1982年种植烟叶到如今现代烟草农业的稳步发展,小兴场片区夹铁乡乡长黄全富深情的说:“以前小兴场是全县最穷的贫困区,辖6个乡,21个村,35个村民小组,农户900多户。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和荞麦等作物,畜牧业收入是整个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年轻人受不了贫苦都外出打工了,剩下些老弱病残的老人和小孩留守在家。2005年开始试种烤烟1300亩,到2008年,普格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基地单元建设,改变了这里的面貌。你看现在,种烟乡镇已达5个,共18个村,848户农户靠烤烟维持全家生活开支。如今,通村公路修到村口,从几十里之外的山上引到家门口的山泉自来水直接就可以饮用,宽敞的机耕道直通烟田。”
扎根基层,服务烟农,是他不变的追求,这个信念已经伴他走过了31个春夏秋冬。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