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共同算好烟叶“双控”这本账

2015年04月21日 来源: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作者:王保兴
A+ A

2015年全国烟叶生产主要预期指标

刘洪敏制图

    烟草在线据东方烟草报报道

  行业烟叶生产有两本账:一本小账、一本大账。

  小账,攥在烟农手里,记的是亩均投入、户均产出、日常用度。

  大账,置于烟草决策者案头,算的是市场供求平衡、产业持续发展、烟农长远收益。

  两本账,立足点不同,落脚点却一样;算法不同,目标却一致。

  道理很简单:位于烟草产业链条最前端的广大烟农,其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来源就是烟叶种植。产业兴,则烟农致富有路;产业衰,则烟农首当其冲。

  而从整个烟草行业发展来看,“烟叶稳则行业稳”是共识,若烟叶生产出现问题,整个烟草产业链条必然受到冲击,烟农无疑会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这是行业历史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烟叶生产不可回避的内在逻辑。

  应该说,烟农与烟草,本就利益同体;小账与大账,实为一本账。烟叶抓“双控”、压规模,短期来看,会影响到部分烟农的实际收益,但长期看,却是为行业发展、烟农致富争取时间、拓展空间。

(一)

  眼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国烟叶生产育苗、移栽工作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这是烟叶生产的关键时期,也是“双控”政策落实的重要节点。

  2015年,全国烟叶生产规模将在去年压缩的基础上,继续调减300万亩的种植面积、200万担的收购计划。对烟区而言,这是个重大考验。

  客观来看,烟叶“双控”政策的实施,是明智之举,解决的是当务之急——供需矛盾。

  自上世纪90年代末行业“原料危机”之后,长时间以来,国家局对烟叶生产的控制一直处于高度“警觉”的状态。

  然而,随着品牌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为获取充分的市场竞争优势,工业企业之间的角逐开始从单纯的市场终端控制向产业链的最前端延伸。

  烟叶生产基地化建设,为原料储备创造了条件:部分卷烟工业企业脱离实际,计划需求逐渐超过了实际需求,致使供大于需的矛盾愈加凸显。

  而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烟农种烟热情,加剧了这一态势。

  面对全国卷烟市场竞争由“增量分享”向“存量分割”转变的新常态,烟叶库存持续攀高,会成为制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

  为此,国家局提出,从2014年开始,连续3年实施库存压缩。在此过程中,烟叶转型的步伐也在加快。其指向很明显,就是借助行政手段在将烟叶合理需求与计划分配调节到正常水平的基础上,把市场的力量引入烟叶生产。

  正如卷烟营销领域实施的市场化取向改革,打破依靠增量获取发展动力的旧有模式,开始循着真实的消费需求,借助市场要素的合理流动,在更大范围、更大空间内,实现存量调节,规避发展风险,释放发展潜能。

  “吃什么,要什么;吃多少,要多少。”从某种意义上讲,“控”是一种手段和一个过程,引入市场化思维实施烟叶改革,是烟叶调控的一个方向,有利于整体提升原料生产的精准调控能力,从而形成烟草产业链条的健康标准体型。

  而这,体现着决策者的远见,也考验着执行者的能力。

(二)

  一方面要“控”,一方面也要“稳”。

  从辩证关系上来看,“控”是“稳”的必然选择,“稳”是“控”的题中之义。

  烟区的干部职工都有一个明显感受,就是——拓展新烟区,难,至少要奋斗个三五年乃至更长时间;而让烟区缩减、退化,却“不必费吹灰之力”。

  这似乎是一个悖论,但的确是近年来行业烟叶发展面临的不争事实。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比较效益与烟农队伍。

  烟叶种植,用工多、周期长、风险大,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一亩地一年的纯收益在千元上下,与种菜、养猪等相比,并不算高。即使在那些经济落后的老少边穷地区,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种烟的热情也大不如前。

  在这种情势下,烟叶“双控”一旦操作不利,将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位烟区基层工作人员曾表达过这样的担忧:烟叶面积可大可小、种植计划可多可少,但烟农队伍的组织体系一旦解体,将很难复原。

  现实的例子并非没有。在个别地区,因为缺乏科学论证和长远规划,盲目缩减种植计划,给烟农情绪造成很大波动,结果,一年下来,连正常的收购计划都无法保障。

  可见,烟叶“双控”多与少的把握,核心还是一个“稳”字——稳定烟农收入、稳定烟农队伍,而稳定烟区人心显得尤为重要。

  稳,是个大课题,关乎行业形象,也关乎百姓利益,需要着眼大局,系统规划、科学布局。

  比如,在计划调减上,各烟区是“平均用力”还是“有所侧重”?是按户调减还是分片压缩?

  再比如,如何处理好老烟区与新烟区的关系?对于被压缩种植面积的地区,是应该积极引导产业转移,还是从此置之不理?

  这些,都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思考、努力探求的重要命题。

  可喜的是,一些地方创新“双控”举措,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采取烟叶与其他作物分片轮作的方式,既做到了整体规模的压缩,又保护了群众积极性,稳住了烟农队伍。

  这是否可以看作是对“双控”政策一种现实版的解读与实践?

(三)

  稳,是一种状态。烟农稳,烟区才稳;烟区稳,烟叶生产才具备可持续的韧性。

  厘清烟叶“双控”这本账,发挥市场化改革的引领作用,在提升品质特色、提升发展质量上做好“优”字文章,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些年,烟叶生产无论规模还是品质,一直处于较为平稳提升的状态,这种平衡一旦被打破,势必会波及烟草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

  从发展角度审视,从“吃饱”到“吃好”,工业需求导向的变化,来源于卷烟品牌整体结构的上移,根源是市场需求。这种需求的逐步传导,会使一般性烟叶原料逐步丧失市场,而优质特色烟叶成为供不应求的“香饽饽”。

  现实是,我国烟叶生产在发展上面临重重桎梏,比如生产组织模式的滞后、生产技术水平的差异、烟区发展观念的陈旧等等,这些都是影响烟农实际收益、烟叶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在烟叶“双控”的大背景下,多重矛盾又很容易出现重叠、累加。

  也就是说,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量与质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烟叶发展的最大瓶颈。

  在增量计划已无拓展空间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用好存量计划、优化存量资源,本身也是一种调控举措。

  譬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依托自身优势深挖潜力,在创新模式、彰显风格、打造品牌上独辟蹊径,真正探索出一条烟叶转型升级的特色之路,从根本上解决高品质原料供给不足的问题。

  譬如,如何实现烟叶生产系统要素——既包括烟田基础设施等“硬件”,也包含烟农专业合作、服务模式等“软件”——向烟叶生产适宜地理区域集中,烟叶种植向职业烟农集中,实现烟叶生产组织体系的稳定。

  ……

  烟叶生产关系行业未来,更关乎千千万万烟农的利益。当前,处理好“控、稳、优”的关系,既要思考“谁来种烟、在哪种烟、怎么种烟、种什么烟”的问题,确实也要认真思考“为谁种烟”的问题。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