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优化烟叶结构是实现“卷烟上水平”的基础,也是烟叶生产为适应卷烟品牌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以来,云南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围绕优化烟叶结构开展了很多工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举措是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结合四年来对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的实践以及长期的工作经历,笔者以基层实践者和观察者的角度对影响优化烟叶结构的因素进行简单分析,并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个人看法,以期对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有所帮助。
一、对优化烟叶结构的认识
1、优化烟叶结构的重要意义
随着“卷烟上水平”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尤其是卷烟重点骨干品牌的快速发展,国内卷烟工业企业对上等烟叶、中部烟叶和优质烟叶的需求更加旺盛,全国优质烟叶供需矛盾加剧,亟需进一步优化烟叶结构,提高优质烟叶供给能力。云南作为全国烟叶生产第一大省,所产烟叶质量直接关系到全国优质烟叶的有效供给和全国重点骨干卷烟品牌的持续发展。因此,做好优化烟叶结构工作,既是提升云南省烟叶生产水平、推动烟草产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全国烟草行业提高优质原料保障能力的迫切要求,对推进“卷烟上水平”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对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理解
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并结合理论分析,笔者认为优化烟叶结构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作,在合理烟区规划的前提下,其结果的好于否主要取决于烟区自然气候资源状况以及水利条件,另外还与烟叶收购政策引导、基础设施条件、标准化生产水平等息息相关,确切地说,优化烟叶结构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因素共同给力,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比较理想的优化,其间缺少了任何一项,优化烟叶结构之路都会受阻,没有一项独立的生产措施能彻底实现优化结构的目标,只有多项措施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才能够产生出相对理想的效果。直观地讲,优化烟叶结构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二、对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措施的分析总结
1、在正常年景,开展不适用田间鲜烟叶清除工作一定程度上确实能提高上等烟比例
客观上讲,在光、温、水、热资源协调的情况下,通过合理配方施肥,落实好病虫害防治之后,只要烟株水肥吸收均衡,分层落黄好,再配套以性能优良的烘烤设施,以及精湛的烘烤工艺,初烤烟质量一般会比较好,此时,不适用烟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烟叶着生部位引起,开展不适用田间鲜烟叶清除确实能有效减少低次等烟叶,提高上等烟比例。
2、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措施在实际开展中的存在的难点
难点一: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政策性强,覆盖面广,手续繁杂。从签订协议到统一清除、称重毁形,直至检查验收、兑现经费,可以说是环环相扣,做到位的话必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在当前的基层,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要取得行政方面的支持很难,整个工作的开展过程几乎都是烟草的人在自导自演,针对目前基层烟站人员少的现状,一方面,如果大量烟站人员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不适用鲜烟叶田间处理工作中时,势必会影响其它方面工作的开展,甚至会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最终得不偿失;另一方面,政策措施制定很严密,假如落实不到位,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草草了事的话,又容易给人以形式主义,继而影响下一年优化结构工作的开展,甚至严重影响行业形象。
难点二:三年的实践表明,发动烟农自行摘除田间不适用烟叶并不难,难的是要求他们搬运到集中处理点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农村大量壮劳力涌向了城市,留守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烟农队伍也因此呈现出老龄化的严峻趋势,尽管这一代烟农对种烟有丰富经验,但是他们的体力却难以应付一些高负荷的工作。以烟株长势比较正常的田块为例,两次清除的鲜烟叶每亩重量大约可达300公斤左右,而且好多田块到处理点的距离少则在几公里,多则甚至达十公里以上,况且普遍农田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田成方,路成网”,在劳力紧张的季节,就算烟农愿意用烟草上给予他们的鲜烟叶清除补贴去请人搬运,恐怕也难有人愿做这事,因此出现了农户将清除的烟叶搬至附近其它作物田边,或干脆堆在烟田边的情况,导致集中处理难。
难点三:由于好多地方对所处理的鲜烟叶还没有形成统一收集利用的产业,因此,集中毁形后的烟叶又成了一大问题,统一清运,运向何方?搞不好的话,可能还污染了环境。
三、不适用烟叶产生的原因分析
1、自然气候资源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对于世界上所有优质农产品来说,决定品质的核心因素首先是先天的自然生态环境。云南烟区主要分布于北纬22-28度,以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拥有得天独厚适宜烟叶生长的生态环境,被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烟叶产区之一”。长期以来,云南烟区光、温、水、土资源的良好匹配铸就了云南烟叶“清甜香润”风格特征,也使云南烟叶享誉全国。但是,大田烟叶生产毕竟是“露天工厂”生产,自然气候状况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例如:近年的反常气候,一方面是2010年至2013年的四年连旱,给不少烟区的烟叶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即使在不适用鲜烟叶处理工作开展得非常到位的一些地方,烟农生产出的低次等烟叶依然很多,有的甚至以低次等烟为主;另一方面,大田中后期频繁发生的冰雹、大风、洪涝以及成熟期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也是产生不适用烟叶的主要原因。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今天,人的力量显得多么的渺小,异常的气候因素给烟叶收购工作带来的压力较大,更给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开展带来重重困难。
2、水利设施条件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任何植物生长都离不开水,对云南烤烟来说,适宜的土壤水分和空气湿度是形成优质烟叶的关键,没有水是不可能有优质烤烟的,更谈不上优化结构。现代烟草农业给广大的烟草人和烟农绘制了一幅美好的烟草发展蓝图,也实实在在地产生了一些有指导意义的示范样板,但是,由于云南地处高原,山地烟所占比重较大,而山区的水利设施多数以小水窖、小水池为主,日常主要靠雨天蓄水,其间蓄水顶多能满足烤烟移栽用水,山区大田期用水主要只能靠老天的恩赐。以巍山县为例,每年的田烟面积为40%左右,山地烟面积在60%左右,在2010年至2013年这样的干旱年份,依靠水库及小库塘蓄水,真正能做到旱能灌的面积全县也不到30%;全县70%的地块则属于无灌水条件,其间有近一半以上的面积在大田期甚至属于无浇水条件类型。在这样的状况下,全县烟叶质量往往出现两极分化,在有灌水条件的地方,初烤烟叶质量整体情况较好,而在无灌水、无浇水条件的地方,烟农所产烟叶以低次等烟为主,简直是惨不忍睹,这是不适用烟叶产生的主要原因。
3、品种特性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根据《云南烤烟品种区域化布局》中的介绍,在云南省主要推广种植的烤烟品种中,有的品种不仅生态适应性强,而且产量、上等烟、产指较高;而有的品种生态适应性弱,产量、上等烟、产指也较差。具体以K326、云85、云87、红花大金元四个品种为例进行分析,前三个品种的产量、上等烟、产指整体属于比较高的类型,而红花大金元则处于较低水平,难种难烤,先天的品种特性决定了即使在风调雨顺的情况下,种植红花大金元品种所产出的低次等烟叶也多于其它品种,现实生产也是如此。对红大种植烟区来说,这是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一大压力。
4、生产技术要素对优化结构的影响
在品种区域化的前提下,良种良法配套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基础。在所有大田生产要素中,施肥是烤烟栽培中的核心技术,由于云南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化,肥力情况参差,烤烟种植主要还停留在各家各户种植的模式,加之年度之间气候不尽相同,给烤烟施肥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从而导致田块与田块、片与片之间大田烟株长势存在差异,进而也给烟叶烘烤增加了难度,最终影响烟叶烘烤质量,也影响了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开展。正如民间流传的说法“烤烟栽不好,神仙都难烤”。
5、烘烤设施对优化烟叶结构的影响
正如前面所述,当前的烤烟种植主要还停留在各家各户种植的模式,烟叶烘烤也主要以农户用小烤房烘烤为主,有的小烤房由于建设年代久远,维护跟不上,而且容量小,性能低下,不仅影响烟叶烘烤质量,而且在大田中后期往往难以满足烟叶烘烤容量需要,导致有些烟叶不能及时采烤,甚至在大田中就受低温冷害出现挂灰,这也是低次等烟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虽然近几年建设了不少密集式烤房,但密集式烤房所覆盖的面积在所有种烟面积中的比例还不是很大,而且有些密集式烤房群规模过大,集中度高,农户烘烤烟叶需要远距离搬运,非常不方便,最终导致有的密集式烤房利用效率低下,甚至出现长期闲置的状况。
6、烟叶收购计划中的部分指标对优化结构工作的影响
“双控”以来,严格执行国家种植收购计划政策,对烟草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优化烟叶结构工作的深入开展,由于大田烟叶生产受诸多外部因素影响,计划中的一些指标控制数在实际操作中对优化结构结果又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制约作用。以上等烟比例为例,在烟叶收购过程中,上等烟的量不仅影响着烟农的收入,而且直接影响着地方财政收入,也是烟草上级部门对下级考核的主要指标,如果执行过程中上等烟比例超过控制数的话,可能要问责,反之,如果达不到控制数的话,不仅烟农不答应,行政也不答应,而且仍可能面临上级问责。这样必然出现部分不尽人意的结果,在年景好时,收购过程中当上等烟比例已经完成任务时,即使农户交来的烟再好,也只能在中等烟中定级,如果中等烟也已完成任务的话,甚至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