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成长为仅次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第二大华资卷烟公司——华成烟草公司,1912年至1927年间成立的卷烟工厂都相对较小。大多数工厂只有1到4台卷烟机和不到10万元的资本基础。在某些情况下,小规模是它们的一种优势,它们因此没有受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关注。德隆烟厂就是这种情况。德隆烟厂最初成立于1905年,当时被称为德伦烟厂,产品定价非常低廉,以英美烟品脾十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的价格销售10支一包的卷烟。这令其产品受到上海工人和劳动者的欢迎。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华资公司资本不足,债务沉重,设备过时或超负荷使用。英美烟草公司能够通过培训山东和河南的农民种植美种烤烟,将烟草采购和卷烟生产天衣无缝地整合在一起。而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公司通常难以获取生产高品质卷烟所必须的淡香型烟草。面对生产中的困难和销售中的激烈竞争,大多数小型中国公司才经营几年就破产了。尽管如此,只要它们还存在,就会向中外大企业没有瞄准的社会群体和地方市场提供卷烟。因此,它们和英美烟草公司都是推动卷烟向下社会流动、向内空间扩散的重要因素,使卷烟消费者从条约口岸的都市精英普及到居住在其他小城镇的普通人。
利兴烟厂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一个名为张竹卿的商人在1912年至1913年间,最初以4万元资本在上海成立了利兴烟厂,这家烟厂仅以一台卷烟机起家。和他以前的雇主德隆烟厂一样,张竹卿专注于向低收入群体出售卷烟。该公司开发了一种无牌号卷烟,这种卷烟将低档浙江烟草包裹在用旧报纸制造的粗劣纸张中,装在其他品牌的旧烟盒里。这些卷烟被公司雇佣的船夫分销至长江沿岸的港口,然后被卖给长江上游和下游城镇的码头工人和运输工人。
利兴和德隆这样的小公司试图与英美烟草公司最廉价的品牌竞争,而更加成功的华成烟草公司专注于向上海的工薪阶层和中产阶级消费者出售中档和高端卷烟,长远来看这一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华成烟草公司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作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17年,仅有一台卷烟机和4000元资本。该公司在上海、浙江和山东一带有限的市场上销售“三旗”牌卷烟。1924年,这家小公司倒闭后,其资产被一批来自浙江宁波地区经验丰富的烟草商、经理和经销商收购。新的管理团队添加了两台卷烟机,提高了资本额,并将员工人数增加至140名。该公司开发了新品牌,并在上海和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大力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华成烟草公司随后将其运销网络向外扩展到广州和位于长江中上游流城的城市。从1924年公司重组直到1937年日军入侵中国,华成烟草公司一直保持赢利。
华成是少数几家成立于20世纪20年代并实际赢利的华资卷烟公司之一。五卅运动之后成立的大多数机制卷烟公司没有存活到20世纪30年代。1927年国民党在上海恢复相对政治稳定之后,中国卷烟公司的数量再次缩减。大多数公司无法与卷土重来的英美烟草公司展开竞争。在国民党统治下的20世纪2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英美烟草公司创造了其在华销售量的最高纪录。相比之下,许多中国公司在1928年至1929年完全停产。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