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也就二十年时间吧,身边抽烟的人成了少数,烟文化也变得不那么主流。可能在农村,抽烟的人还多一些吧。
小的时候,抽烟的人很多的,男性长辈们几乎都抽烟。遇上个别不抽烟的,大家会说不抽烟好,对身体好。道理似乎没有错,可说的时候,总觉得带着几分嘲讽的味道。
那个时候抽烟绝对是主流,大家见了面,先敬烟,然后才开口说话。往往是你敬我一根烟,我敬你一根烟,大家相互抽着对方的烟,显得关系拉近了许多。特别是陌生人第一次见面,通过一来一往的敬烟,直接能够拉近彼此的间距。大家可以先从烟的话题开始,慢慢聊到要说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这种见面的敬烟是友好的表现。可有的时候,也带有几分外交的试探。如果双方是存在矛盾分歧或者巨大争论的,那么敬烟的行为是摸清对方套路的重要载体。我曾经亲眼看到有两个同学发生了冲突,本来没有多大的事情,可都叫了家长过来,在老师办公室见面。
作为冲突的当事人,我竟然被请了过去一起见面。只见一名同学的父亲掏出了一包硬中华,优雅的给对方同学的父亲敬上。对方同学的父亲毫不客气的掏出了一包软中华回敬,表情显得十分谦卑。
后来他们就各自说了自己孩子的不对,然后相互希望对方原谅,最后大家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结束了这次会面。感觉班主任全程在打酱油,而我更是在打酱油。
回到家里,我把这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笑了笑说,解决了就好,小孩子的事情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抽根烟就行啊。可我当时还是不理解,既然后来什么事情都没有了,为什么还要约着见面呢,并且搞的这么大阵仗。父亲说,你还小,长大了就明白了。
虽然我没有明白,可对烟的魅力还是佩服了不少。后来再看许多人逢年过节给老丈人送烟送酒,就觉得这是最好的拜年礼物。和酒相比,烟被老丈人抽的可能性更大,不会像酒那样来回送。
抽着烟的时候,老丈人往往会想着送烟的人。不少人在把这个烟拿出来敬别人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说起,这是我那个女婿送的。那种骄傲和满足,不是同等价值的其他东西可以换取的。
正是因为烟更可能被及时消费,所以烟在不少特殊的社交关系中,作用也很独特。还是先说说婚姻关系吧,过去的婚姻关系中,就少不了烟的存在。
从媒人介绍对象开始,首先要给媒人两条烟吧,其次去人家家里得带着烟。说的差不多了,该正式定亲了,烟的作用更是不可代替。
老家的那个地方流行定情的时候四条烟、四瓶酒,凑个大吉大利的意思。后来了解到南方的文化,竟然也有类似的讲究,不过人家的说法是,烟是机关枪子弹,酒是手榴弹,还有奶油蛋糕是炸药包,毛脚女婿要提着这些东西去炸开老丈人的坚固城堡。
婚礼当天,男方家在送亲队伍到来的时候,一定要安排一些德高望重、能说会道的人站在院子门口敬烟,娘家客人来了,无论人家是男是女,哪怕是一个小朋友,都会被敬上一根香烟。对方可以礼貌性的摆手,可男方敬烟人不可以不敬。这代表着一种礼仪和文化,凸显了对娘家人的敬意。
婚礼的桌子上,也摆放着香烟,供客人们随时去抽。可大家都懂得,这种摆在桌子上的烟只能取一根来抽,不能整包都拿走,不然显得很不礼貌,其他人也会看不起你。
到了婚礼结束,主人家要感谢帮忙的人,第二天会把大家请来吃一顿。这个时候吃饭的氛围会轻松开心许多,主人家婚礼办的漂亮,大家都出了力。除了好吃好喝的再款待一次外,还会再给大家发两包烟。这是一种最受欢迎的感谢方式,给整个婚礼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遇上白事,香烟的作用也尤为重要,除了各个环节都会敬烟之外,桌子上同样也会摆满了香烟,往往比婚礼上摆的要多一些,让吊唁的人能够多逗留一会儿。
老家人讲究守灵。在老人去世后,除了白天有人吊孝外,晚上的时候,不少亲戚朋友都要来老人的灵前坐坐,再陪老人几个晚上。这个时候,除了必要的茶饭之外,香烟是必不可少的。不少人家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过来,就热情的给前来守灵的人敬烟,让大家一根接着一根的抽。
在经济不是很宽裕的年代,大家心照不宣的利用了这个规律,吸引一些烟瘾大的人过来捧个人场。尤其是遇上寒冬腊月,主人家有木炭火,还有香烟,可以吸引不少人过来烤火聊天,显得灵前热热闹闹。
那个时候抽烟的人,才会有这样的场景和局面,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我更小的时候,不少老人还在抽旱烟和水烟,这种情况下,人与人的关系更加淳朴和密切。
旱烟一般都是自己种的,有着极强的无差别性。抽旱烟的人聚到一起,大家的关系更为密切。不怕麻烦的人,往往都有自己的旱烟锅,烟锅子一般是铜的,烟嘴类型比较多,烟杆都是竹子的。装一锅子烟,抽不了两口,就完了,得不停的倒烟灰、装烟,很是繁琐。可来了客人,主人在边上为客人殷切服务,就显得非常从容和热情了。遇上关系特别密切的,双方还交换着烟锅抽一下。这在今天的人看来有些不卫生,可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最正常不过的。
后来抽烟锅子的人少了,大家开始卷旱烟抽。我记得外公当年就是卷旱烟的,烟叶装在一个匣子里,一直放在炕头上,保持着干燥。卷烟叶的纸,都是我的一些写过的作业本,被外公整整齐齐的裁成长方形小条。想抽的时候,拿出一张了,捏一捏烟叶,麻利的一卷,一个漂亮的卷烟就形成了,可以抽半天。
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外公抽旱烟,不管是抽旱烟锅,还是卷旱烟棒,我都在边上目不转睛的看着。那个时候,好像一点都没觉得呛。倒是在寒冷的冬天,躺在外公的土炕上,看着他卷烟、抽烟,闻着熟悉的味道,感觉温馨而踏实。
抽惯了旱烟的人,一般是不愿意抽香烟了,除了觉得贵之外,还觉得没什么劲,抽半天也不过瘾。我曾经见过不少老人都是这个样子,孩子们有钱了,给他买来了很多好烟,可老人还是愿意抽自己种的旱烟。
不少老人在自己的自留地里,除了种一些瓜果蔬菜之外,还会种上几行旱烟。老品种的旱烟长的不高,可劲很大。烟叶长好之后,都是自己炮制。有些讲究的人,还给烟叶上喷上烧酒,抽起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
后来老家引进了烤烟,不少人把种烤烟当成了重要经济来源,从种烟到烤烟,能够忙碌一个春天和夏天。一些年迈的老人就不自己种旱烟了。烤烟地里往往会剩下不少青烟叶,老人们可以拿回家去晾晒。有的时候,种烤烟的人会从自己烤好的烟叶里挑点给抽烟的叔叔大爷,就能够老人们抽一年的。
至于水烟,那是更少见的了。记忆中,我的爷爷当年是抽水烟的,他去世后,留下一个水烟壶,我总拿过来玩。
大家都说水烟最为健康,烟要被水烟壶里的水过滤一下,有害物质减少了大半。我觉得这应该有一定道理,曾经劝过外公抽水烟,可外公摇摇头说,水烟的太麻烦了,烟丝还得专门去买。
水烟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烟丝,好像要经过特别炮制,再用铡刀切了,很是繁琐。父亲有个叔叔是专门卖水烟丝,开始同行竞争很厉害,慢慢随着其他人的老去,没有人干这个了,集市上竟然剩下了他一个人卖。不少抽水烟的人也都是年迈的老人,来买烟丝的时候,总凑到一起聊半天。大家都在担忧,同样的年迈的叔爷爷如果去世了,就再也买不到烟丝了。
不经意间,时间过去了二十多年,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抽烟的人越来越多,城市也开始在室内全面禁烟了。哪里稍微有点烟味,就很明显。我一直奇怪这个问题,小时候那么多人抽烟,我怎么就没有明显感觉到烟味呢。
身边抽烟的人越来越少,回老家时,看到抽烟的人也明显的少了。遇上红白喜事,香烟的地位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不少酒店也不许抽烟了。
至于旱烟和水烟,基本上绝迹了。我那个卖烟丝的叔爷爷好像还健在,不知道逢集的时候他是不是还在卖烟丝,那些买烟丝的老主顾们还剩下多少人。
我没有学会抽烟,也觉得抽烟不是个很好的习惯,起码对身体没有好处。可不知道为什么,我却总有点怀念那个烟文化盛行的年代,谨以此文,留个纪念吧。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