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烟草科技事业在探索中起步,在改革中发展,在创新中突破,不断取得新的历史跨越。
七十年奋斗岁月饱经风霜,七十年发展历程壮丽辉煌。从一穷二白到繁花似锦,从百废待兴到百舸争流,从追赶学习到引领创新,从名不见经传到登上国际舞台,一代又一代烟草科技工作者奋勇拼搏,坚持把行业发展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实现了中式卷烟崛起,民族卷烟品牌牢牢占领国内市场,行业科技整体由跟跑为主进入到跟跑和并跑为主、局部领跑的“三跑并存”新阶段。
梳理70年行业科技发展历程,总结行业科技发展宝贵经验,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创新型行业、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穿越时光隧道,重温难忘岁月,一种力量、一种自豪、一种希望,油然而生。
一、起步: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新中国的烟草科技事业,是在“一片废墟”上起步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烟叶生产集中于河南、山东等省份,生产高档卷烟需要的优质原料依赖进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大小卷烟厂1249家,年产卷烟160万箱,机械化程度不高,手工操作占70%—80%,单箱耗用烟叶65公斤以上,卷烟机的速度仅800支/分钟;偌大的新中国,没有一个自己的甲级高级民族卷烟品牌,烟草事业和科技十分落后。
时代呼唤民族卷烟工业和品牌的崛起。“做中国人自己最好的卷烟”,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
新中国的建立,激发了大批海外学子的殷殷报国心,朱尊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抱着对祖国的浓浓感情,归国效力,为新中国烟草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回国后的朱尊权在上海烟草工业公司技术研究室工作。作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烟草科研机构的雏形,研究室在烟草科技攻关、科技人才培育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6年,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全国烟草科研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了一系列看似不可能的重大突破,书写了烟草科技发展史上的精彩篇章。
在美国高档烟叶库存日渐枯竭,卷烟工业面临停产危机的困境面前,闯出了一条逐步用国产烟叶全部替代进口烟叶之路,中国人用国产烟叶制造自己的高档卷烟的梦想终于实现;
提出烤烟“三种香气类型”,为卷烟叶组配方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新中国烟草配方工艺的新理念,迈出了规范全国卷烟叶组配方的第一步;
国产烟叶库存量不足,不能等待一至两年的自然醇化,于是借鉴东欧晒烟人工发酵的经验,成功完成了烤烟人工发酵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卷烟配方、发酵工艺体系;
制订16级烤烟分级标准,结束了我国烤烟分级无标准的历史,逐步扭转了分级乱象,奠定了全国烤烟分级标准的基础,对保证卷烟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烟叶生产指明了方向;
制订《卷烟产品规格(草案)》《卷烟配方统一管理方案(草案)》,其中卷烟产品规格及卷烟产品的等级划分沿用至20世纪90年代;
1969年,第一代夹钳式滤嘴接装机YJ21面世,一举填补了国内接装机生产的空白,为过滤嘴卷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烟草科学研究机构也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逐步发展起来。1958年,上海烟草工业公司技术研究室迁至河南郑州,扩建为轻工业部烟草工业科学研究所,成为面向全国的烟草工业科学研究中心。在烟草农业科研方面,195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在山东益都成立,从事烟草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间,中国烟草科技实现了新生和发展,但由于体制原因,这一时期烟草科技工作分散在轻工、商业、供销系统,未形成完整的科研体系。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国烟草科技整体水平依然相对落后。
即便如此,一代又一代烟草科技工作者只争朝夕、永不放弃,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下,“中华”“黄金叶”等一批颇具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卷烟品牌依然脱颖而出,获得消费者的认可。
二、发展:博采众长 奋力追赶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劲吹,小平同志一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点燃了科技工作者建功立业、勇攀高峰的热情。
春雷激荡,春潮澎湃!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亮相于世人眼前,198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成立,烟草行业逐渐从无序竞争走向有序发展,烟草科技事业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从1982年至2003年,这一阶段行业科技发展的主攻任务之一就是着力提升卷烟产品质量。”郑州烟草研究院领导这样回忆。
斯时的中国烟草,无论是烟叶还是卷烟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亮眼成绩的背后暗藏隐忧——我国烟草产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大多数经济指标大幅落后于发达国家水平。
数据最有说服力,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每箱卷烟耗用烟叶达60公斤左右,滤嘴卷烟只占卷烟总量的10%。每支卷烟焦油释放量超过30毫克。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平均140箱,单箱卷烟利润仅18元多。而发达国家每箱卷烟耗用烟叶45公斤左右,滤嘴卷烟占卷烟总量90%,人均劳动生产率400箱,美国一家大型烟草公司1977年的单箱利润就达89美元。
两相对比,差距令人吃惊。庞大的生产规模与尴尬的经济效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从根本上分析,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必须用科技进步这把“金钥匙”打开产品质量提升的“大门”。1982年总公司成立后,行业高度重视科技工作,提出以“技术进步”为中心,开始实施“科教兴烟”战略。先后设立科学技术部、科技教育司、科技司,负责行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推广等工作;成立了烟草行业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大力推进行业科技体制改革。各省级工业公司、省级局(公司)也陆续设立了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管理机构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烟草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进展。
单轮独走,不如两翼齐飞。世界烟草发展的脚步越走越快,中国烟草已落后太多,必须奋起直追,学习借鉴。
在国家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导下,烟草行业以开放的心态,加强与国外交流,引进先进技术、机械和仪器,学习先进经验,加快中国烟草科技发展的进程。
在烟叶种植方面,邀请美国华裔烟草专家左天觉进行指导,进一步掌握改进烟叶质量的实用生产技术,力争与国际接轨,并且鲜明提出“烟田是第一车间”的崭新理念;在烟草机械方面,积极组织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对一些大中型烟厂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了烟机设备的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在烟辅材料方面,采用合资方式引进醋纤丝束制造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借鉴不等于简单地照搬,借鉴是一种学习,一种再创造。在技术交流合作的同时,行业组织实施了“十大科技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从1986年至2000年,行业先后下达并实施了重大科技开发与推广项目近700项,各领域均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行业整体科技实力得到增强。
研究、开发、推广了一整套培育壮苗、科学施肥、成熟采收、科学烘烤等优质烟叶生产技术,烟叶品质和利用率都有较大提高,部分地区烟叶已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以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为中心的降焦、降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再造烟叶、膨胀烟丝、打叶复烤等先进工业技术广泛应用于卷烟生产,卷烟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显著提升……
一大批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开始崭露头角,在行业科技水平提升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烟草行业整体科技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具有较高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体系。
国门打开后,中国作为烟草大国逐渐登上了国际烟草发展的舞台。
1984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加入国际最广泛的烟草学术组织——烟草科学研究合作中心(CORESTA),中国第一次在世界烟草科技舞台上亮相。朱尊权当选为该组织科学委员会委员;1986年中国烟草总公司又被选入该组织领导层,任理事会理事。
三、腾飞:自主创新 追赶超越
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中国加入WTO,签署《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国门越开越大,全球化竞争日益迫近,烟草科技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彼时的国际烟草市场,美式混合型、英式烤烟型、日式混合型等风格卷烟风行全球,如何将中国卷烟打造成国际卷烟市场中一种不可忽视的风格特色,成为中国烟草人的战略思考。
2003年,作为这一思考的重要成果,“中式卷烟”的概念应运而生,给了中国烟草一个清晰定位,坚持自主创新,发展“中式卷烟”成为了行业科技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烟草参与国际竞争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弈棋落子,首重布局。从2003年《中国卷烟科技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式卷烟科技发展方向,到2004年进一步提出“烟草育种、卷烟调香、降焦减害、特色工艺”四大战略性课题,从2006年印发《烟草行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到行业12个科技重大专项的有序推进,从2010年行业把“科技创新上水平”确定为“卷烟上水平”的动力源泉,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烟草行业建设……
在中式卷烟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国家局党组总是高瞻远瞩,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一个个重磅规划和方案,着力解决行业发展的方向性、瓶颈性问题,引领行业科技创新奋勇前行。
烟草基因组计划、卷烟减害技术、中式卷烟制丝生产线、卷烟增香保润、特色优质烟叶开发、超高速卷接包机组研制、再造烟叶技术升级、新型卷烟研制、烟草绿色防控、细支卷烟升级创新、烟草科研大数据、打叶复烤技术升级……以自主创新为引擎,以重大专项为突破口和支撑点,全行业精心组织重大科研攻关。科技创新的热潮在烟草行业激扬,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中式卷烟品牌实现跨越式发展
卷烟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品类创新更加深入,实现了从产品塑造到品牌塑造、品类塑造的提升;创新构建了有支撑、成体系、能感知的中式卷烟品类体系;细支卷烟、中支卷烟、短支卷烟、爆珠卷烟、低焦油卷烟、低有害成分释放量卷烟、雪茄烟迅速成长;中式卷烟在国内市场牢牢占据主导地位,在国际市场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烟草农业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特色优质烟叶开发取得巨大成效。烟草育种技术实现从传统育种向现代分子育种的转变,自育品种栽培面积超过80%。以精准施肥、科学采烤、精益生产为代表的先进烟草农业技术取得了长足发展。烟草基因组研究迈向新高端,引领国际前沿,构建形成以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烟草育种技术体系,打通了从基因到品种的创新产业链条,为烟草生物技术乃至植物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绿色发展成为烟草农业新名片,烟草病虫害防治逐步实现由化学防治为主向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综合手段为主的转变,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实现植烟面积全覆盖,在大农业推广面积超过烟草农业,成为国内外生物防治的成功典范。
降焦减害取得显著成效
国产卷烟焦油释放量己从1983年的27.3毫克/支降到2018年的10.0毫克/支,降幅逾63%,平均每年下降0.49毫克/支。确立以卷烟主流烟气中7种代表性有害成分,作为中式卷烟减害主攻方向,创造性地提出卷烟危害性指数,整体表征卷烟主流烟气暴露风险,建立了具有中式卷烟特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卷烟危害性评价体系。通过多年努力,中式卷烟确立了相对于美式卷烟、英式卷烟等国际主要卷烟类型的减害比较优势,卷烟焦油释放量实现与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同步,烟草特有亚硝胺等主要有害成分含量明显低于国际知名卷烟品牌。
卷烟生产制造和商业流通实现跨越式发展
卷烟生产制造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精细化加工、均质化生产、敏捷化制造、智能化控制、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研制中式卷烟重点品牌专用制丝生产线,奠定品牌发展的工艺装备保障;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成功研制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高速、高效、清洁、低耗的再造烟叶生产线;烟机装备设计、制造和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形成了超高速系列产品,国产烟机装备实现了由高速向超高速的跨越;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建起了涵盖烟叶生产、卷烟生产、批发、零售、消费各环节的全价值链信息化网络体系,传统商业向现代流通加快转变。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遍及烟草全产业链,推动中国烟草驶入了科技自主创新的“快车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科技创新从来都离不开体制和机制作保障。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才能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进入21世纪以来,为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行业逐渐转变思想观念,着力破解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管理制度堵点,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从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到全面深化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的科技开发合作,从创新重大专项组织管理模式到完善科技投入和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全行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一步步激发,机构、人才、项目充分活跃,为烟草科技跨越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涌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建设了一批引领科学发展的研究平台,也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截至2019年,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行业科技领军人才、50名行业学科带头人以及一批首席科学家、首席专家、卷烟高级调香师等为代表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尖端科技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
经过近40年发展,行业把中式卷烟的技术主导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烟草科技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形成了一批足以与世界一流比肩、刷新纪录的科技成果,实现了从过去的追随跟跑逐步进入跟跑和并跑为主、局部领跑的“三跑并存”新阶段。中国烟草正在以全新的面貌,奋力走近世界烟草科技舞台的中央。
四、转型: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历史的长河,翻滚着昨日辉煌的浪涛;时代的琴弦,弹奏出今朝奋进的旋律。
党的十九大作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历史性论断,同时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任务,“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新时代朝气蓬勃,意气风发。中国烟草开启了建设现代化烟草经济体系,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撑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烟草科技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前景一片光明,却也有摆在面前的现实困境。向外看,行业外部环境限制、资源条件约束日益加剧;向内看,科技发展仍存在诸多不足和深层次问题,激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有待完善,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尚未破解,降焦减害、降本增效、提质升级工作任重道远。
要厚植核心技术“硬实力”,建设高质量的产业技术体系。“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要牢牢把握关键领域的技术主导权,把解决制约大品牌、大市场、大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通过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和工程性创新,推动中式卷烟、现代烟草农业、新型烟草制品实现新发展。
要打造体制机制“软实力”,建设高质量的行业创新体系。机制越灵活,创新越有利。以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主线,行业正优化提升开放创新机制、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治理机制,为科技高质量发展释放新的动力、活力。
要继续壮大人才“第一资源”,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行业正实施战略科技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首席专家支持计划、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等三类人才计划,加快建设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的科研人才队伍,打造“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创新局面。
风劲潮涌,正可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勇攀高峰。新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上,行业科技工作者正牢牢把握机遇,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让创新驱动的“小目标”与行业发展的“大蓝图”交相辉映,书写一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答卷”。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