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责任 > 正文

“烟草绿”,中坝村乡村振兴的“底色”

2024年07月04日 来源:新华网贵州频道
A+ A

走进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中坝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山明水秀、炊烟袅袅的美丽山村画卷:菜园里,瓜果蔬菜蓬勃翠绿;道路旁,排排房屋错落有致;竹林下,散养的土鸡悠闲觅食……

风吹烟田千重浪揽尽环山遍地金

夏至将至,乡间田野生机勃勃,翠绿的千亩烟田让人眼前一亮。

一名面容朴实、皮肤黝黑、身材清瘦的年轻人正在地里忙碌地打理着自家的烟田。这位年轻人叫陆刚,今年43岁,是水城区阿戛镇中坝村的村民。

谈及种烟的经历,陆刚的思绪被拉回到2022年和爱人返乡回中坝时的情景:“那是2022年,我们两夫妻都在外面打工。老爹老妈身体不好,娃娃还要上学。听说种烤烟政策好,挺挣钱的,加上要照顾家里的老小,我们便决定回村种烟。”

2022年,陆刚种了30亩烤烟。虽然是个种植烤烟的“门外汉”,但第一年就有了好收获。

“我虽然是第一年开始种烤烟,算个新手,但我父亲可是个老烟农了。有烟叶技术员的帮助指导,有父亲的亲自教导,我上手很快。我也经常向村里的种植能手请教,所以第一年收入就不错,毛收入10多万元,这让我悬着的心放了下来。”陆刚笑着说。

有了好的开始,陆刚更是干劲十足,两年时间,从种烟小白迅速成长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日子越过越好。

“我把农村房子加盖了一层,买了一辆车,又在城头贷款买了房子,娃娃现在都在城头读书。”提起现在的生活,陆刚笑意满满。

“我们这里是山区,产业发展有限。烤烟一直是我们中坝村的主导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有60%的农户种植烤烟,2023年平均毛收入达到了13万元。”中坝村驻村工作队队长赵飞肯定的说到:“农民觉得种烤烟不仅有烟草公司的技术指导,还给他们建烤房、修机耕路,有保障、又稳定。种烟的村民盖起了新房,收入也增加了,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除了烤烟种植,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还持续丰富“烤烟+N”模式,健全“烟叶主业+多元经营”增收协同机制,带动烟农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去年我们搞了100亩的示范种植,烤烟结束以后种植大头菜,产量也比较好,收入也不错!一亩大概有2000元左右的毛收入。还引导农户种植了魔芋400亩和洋芋3500亩,带领农户开展养殖畜禽实现多元化产业增收,破解了以前产业单一的“瓶颈”,拓宽农户的收入。”水城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派驻中坝村驻村第一书记杨仕祥介绍说。

翻阅中坝村的工作总结,里面写到:“2023年,中坝村集体经济收入近8万元,由烟草公司驻村帮扶前的‘空壳村’变成了如今的‘样板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着力在“农村有产业、农业有销路、农民有收入”持续发力,推动发展成果共享。烤烟产业如同一颗明珠,在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熠熠生辉。

长廊绘彩画图多中坝宜居环境美

通往中坝村的古树旁,干净卫生的乡村公厕、休闲的文化广场,道路两边的“文化长廊”格外醒目,色彩鲜艳的彩绘图案、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乡村振兴的宣传标语……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中坝村“文明乡村”的气息。

“我们坚持将收入、就业、产业一体谋划,农业、农村、农民一体统筹,帮扶资金不断聚焦乡村治理和公益项目,带动新农村建设、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充分发挥烟草产业规模、设施、需求、带动和组织优势。”谈及对结对帮扶村乡村振兴的谋划部署,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党委书记张林峰说到。

“原来的中坝村,环境卫生差、道路差、休闲场所都没得,人居环境整治更不要提!我都不敢想,现在能有这么好的环境。”返乡大学生任静静笑说着:“自从烟草公司帮扶我们村后,我们中坝村变化真的挺大!有路、有灯、有广场、有学校、有设施。环境整洁干净了,村民的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神面貌都大不相同了!”

近三年来,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持续在中坝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村寨排污系统得以改造,厕所改造、污水管道、污水集中处理池、垃圾处理、串户路改造提升等一个个项目持续落地。

中坝村只是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9个定点帮扶村中的一个,包含中坝村的4个村正在建设“水城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寨”,“一村一画、美丽庭院、一户一景”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描绘”,老百姓的生活将朝着一天比一天更美好的方向不断迈进!

在未来的帮扶路上,六盘水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把乡村振兴的“时代长歌”演绎成多种多样的“田园牧歌”,运用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助力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