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纪实 > 正文

劳动创造幸福 实干成就梦想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劳动者的故事
2023年07月05日 来源:云南日报 作者:李菊娟
A+ A

劳动是人生存的本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劳动方式也在不断改变。但是,不论劳动形态怎样变化,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不会变。

因为崇尚劳动,我们对每位劳动者都充满敬意,他们在劳动中所体现出的坚守与热爱,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让我们相信劳动可以创造幸福。

因为热爱劳动,他们不论身处哪个岗位,都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付出辛劳与智慧,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因为辛勤劳动,他们才会有“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让自己的人生丰盈。

因为诚实劳动,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用实干成就了梦想。

人行天地间,只有努力过、拼搏过、奉献过,才能感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与充盈,才能体会奋斗人生的成就与价值。

梅玲丽 苦练成“国手”

作为云南烟草在全国评级领域拔得头筹的第一人,2015年在中国技能大赛——第十三届全国烟草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暨第六届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荣获第一名的梅玲丽,熟识全国23个省区市、150多个地州市的不同品种、不同类型的烟叶,精准掌握其外观质量评定技巧和方法,评级技能精湛。

2011年6月,梅玲丽从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后,进入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原料部烟叶质检科从事烟叶质检工作。专业不对口的她,只有一个办法——勤学苦练。

入职第四年,梅玲丽得知有机会去参加全国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后,努力“备战”1年零3个月。

在烟叶收购旺季,梅玲丽每天要负责很多烟叶的质量检验工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重复抽样、甩把、记录、结果分析等过程。梅玲丽发现这是一个练习甩把的绝佳机会,她改变了自己原来在工商交接场上不限时间、慢节奏的烟叶分级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秒表不断测算时间,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检验方法。

从2014年4月的科室选拔赛,到2014年5月的集团选拔赛,再到2014年12月的滇赣辽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梅玲丽凭借着扎实的业务能力不断过关斩将,最终闯进全国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获得冠军。

廖头根 用蜂蜜打了一个比方

云南中烟技术中心廖头根,博士,从事香料研究。

香精香料自主研发,是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工作。

廖博士用蜂蜜形象地打了一个比方:

蜂蜜是一种天然的香料,受品种、产地、气候、采集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品质差异很大。其原因最为重要的是蜜源因素,也就是蜜蜂采的是什么花。还有一个原因是蜂群因素,也就是什么品种的蜜蜂去采的。还有更复杂的因素:比如某一地区同一季节每年开的花还不一样……

蜜源的不稳定导致了蜂蜜的香气不稳定。

调香师就要把所需要的蜂蜜的香气稳定下来。

“需求不断多样化,我们的嗅觉和味觉需要变得越来越灵敏,于是在培养调香师感官能力的同时,萌发了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来识别的想法。”廖博士说,他们与华中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属氧化物气敏型传感器,配合相应的数学算法处理模型,有效实现了云南省内不同蜜源、不同蜂群酿造的蜂蜜的香气特征识别。同步与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生阵列传感器,通过阵列传感器显示的色差,来实现不同蜜源、不同蜂群味觉特征识别。

“‘科技+传统看家本领’,也为产品的品质稳定性、一致性加上了双重保险。”廖博士说。

王少秋 敢于“跳起来”的人

从操作设备、维修设备再到优化改造设备,这不是简单的岗位调整,而是一种专业技能质的飞跃。

要实现这种飞跃,需要有一种特质——敢于跳起来摘桃子。

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的王少秋,就是具备这种特质的人。

第一次跳跃,在入职一年后。2011年,他作为第一批新高速卷包操作工加入卷包生产线,跟着师傅学习开机器。拆装辅料、操作机器、观察机器运行状况……他很快就熟练掌握了整条生产线的操作。一年后,他就被选为机长。

第二次跳跃,在入职后的第四年。

那一年部门开展后备修理工选拔,王少秋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通过考核,成为卷包线的一名电气维修工。为了尽快胜任岗位,他花了半年时间“啃”完加起来一米多高的新高速卷包设备电气图册、技术资料,从而得心应手,修理技术飞速进步。

第三次跳跃,在入职后的第五年。

2015年,一台刚交付使用的机组发生了一次网络故障,让修理团队没日没夜修了30多个小时。自那以后他“狠命”钻研工业自动化网络技术,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创新研发出一种网络故障诊断技术,可以在半小时之内轻松排除,大幅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

……

王少秋,就这样逐步成长为卷包车间电气修理的中流砥柱。

张号 如名字一样闪亮

“快快快,再去两个人把这些烟整理出来,下游机跟不上了……”

在一个寻常工作日,在一个生产机组,近10名操作工围在设备四周,现场被一股紧张忙碌的气氛包裹着。原来,这台机组是行业首台保湿包设备,包装工序复杂,主机产出的产品需检验合格后再添加至下游机,由于设备无法自动整理烟包,一切要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需求人数多。

面对这种状况,卷包车间包装设备修理工张号站了出来,他和修理团队集思广益、精准出招,完成了“一种快速整理烟包装置和快速添加装置”的研发工作。装置使用后,整理和添加烟包的操作工由曾经忙碌的12人锐减到游刃有余的2个人。

从张号入职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选择修理工这份职业起始,向“疑难杂症”吹响冲锋号就是他的工作日常。

“创新不怕小,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往往就是创新;创新还要不怕大,要敢想敢干。”张号常这样说。

2022年3月,以他名字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好手艺要传承下去才有价值。”张号对多种设备原理知识精熟于心,他将自己的知识体系归纳整理,相继开发出多个富有特色的培训课件,累计培训800余人次。

张号,经常如同他的名字一般,出现在最闪亮的位置。

朱保昆 带着满脑子问号跑市场

“产品研发前移到市场,是一种以消费需求为导向的研发工作。”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朱保昆说。

搞技术研发的人跑市场,是带着满脑子问号的:为什么近几年难得有爆品出现?是不是一些产品的风格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有一些产品在昆明的舒适性挺好,怎么在沿海城市、北方地区的表现就是不同?……

“怎么办?走出家门,到市场中去。”朱保昆和他的同事在实验室里坐不住了。

第一步,在重点目标区域建立“临时实验室”,在大本营昆明做出半成品,他们带着部分实验材料到临时实验室驻点,根据在当地的感受情况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同步请在昆明的同事按照修改的设计方案制作样品,同时评价产品质量,找到两地的差异点,并根据差异不断优化设计方案。

第二步,带着不同规格产品到市场找缺点。他们在不同的季节、不同温湿度条件、不同海拔、不同饮食偏好的地方沉浸式体验产品,同时与竞争产品进行对比,找自身的缺点、不足,找竞争产品的优点。回去后,不断优化产品品质。

还有第三步、第四步……

“跑市场让产品人员设计思路更加广阔,不再固守成规,打破了长期形成的技术枷锁,创新意识和动力更足、更强,产品质量明显提升!”这观点朱保昆毫不隐晦。

高昆鹏 托起获奖证书的是亲情

2014年,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乌兰浩特卷烟厂工厂易地技改填平补齐项目高架仓储物流是一个全新领域,该工程交工时间短、自动化程度高,系统程序管理员能否在短时间内掌握系统运行维护技术,关系着日后正常的生产运行。这个工作,就交给进厂三个月即成功竞聘卷包车间电工岗位的高昆鹏。

仅四个月,他迅速掌握相关软硬件技术并能进行大部分故障排除,连厂家人员都出乎意料。高架仓储物流调试完成后,他不仅完全掌握了维修技术,还向厂家提出了软硬件改进的80余项建议。

2021年1月,高昆鹏的小女儿出生了。也就在这个月,他到昆明备战云南中烟首届物流竞赛。同年5月,刚上幼儿园的大女儿生病,一家老老小小不得不都去了医院,姥爷陪大女儿输液,姥姥在车里抱着小女儿等妈妈得空来喂奶。

知道这件事后,高昆鹏在电话里哽咽了。

在那场选拔赛中,高昆鹏取得云南中烟第七名的成绩,被授予云南省技术能手和云南中烟技术能手称号。回到家里时,小女儿已经会坐着了。

在2022年行业首届物流竞赛云南中烟选拔赛中,高昆鹏获得第二名。现在,他正在筹备行业首届物流竞赛,爱人和孩子们又有几个月没看见他了。

曹炳强 年轻人的偶像

在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红河卷烟厂,曹炳强师傅为工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电气技术骨干,把刻苦钻研、积极奋进的工作作风传授给每一位徒弟,用心感染周围每一个人。

2016年入厂的尹如锦是曹师傅的得意弟子。谈起师傅,他说:“师傅的工作经验有很多是书本上学不到的‘真经’。”尹如锦大学所学专业并不是电气自动化,是曹师傅不断鼓励他,帮助他提升技能,助力他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电气技术骨干。

“我这年纪,徒弟们和我的孩子岁数差不多大,能够看着他们成长,我还能帮一把,很开心!”曹师傅说。

郝程是曹师傅新带的徒弟。“一天上早班,有个成型机显示静态检测故障,我毫不犹豫就把检测换了,接着进行开机操作。师傅立即叫停,让我再仔细检查,我才意识到自己犯下的错,把正负极接反了。”郝程说,“曹师傅强调要再三检查后才能开机,绝不能因为我们的疏忽而影响生产。”

一句话道出了电气维修人员肩上的责任。

回望曹师傅参加工作以来的26年,他的职业道路中总有不变的旋律:关键时刻冲得上去的责任担当不会改变,永远保持学习的劲头不会改变,把知识技能传授给更多人的信念不会改变……

这些,共同成就了一个人的品质,成为一个人最好的名片。

赵琪 刻在骨子里的拼劲

赵琪,入职仅2年,就从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一名卷烟机辅助工成长为挡车工、卷接机械修理工。

在修理组,他常常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苦活难活抢着干,碰到设备较大故障时,顾不上吃饭、睡觉,加班加点地积极抢修。2009年,赵琪报名参加高级技师鉴定,大家觉得他有那么好的修理技术,理论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全面,应该没有多大的难度。可没想到,高级技师要求掌握8种机型的烟机设备,而赵琪只操作、维修过其中的1种,其他设备有的从没接触过,有的他连见都没见过。

凭着永不服输的执拗劲,他从头开始,一边和大家一起学习机械基础知识和各项专业知识,一边利用休息的各种零星时间找人学习了解设备,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硬是完成了8种机型专业知识、10多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英语翻译、计算机绘图等考试。他的答辩论文前前后后修改了18稿。在2个多小时的现场答辩中,面对专家提出的70多个问题,他一一作出了回答。

对于这近乎难以完成的任务,赵琪咬着牙硬是扛了下来,成为楚雄卷烟厂第一名高级技师,也赢得了“考不倒的组长”名号。赵琪总是鼓励同事们:“没什么大不了的,顶多苦掉几层皮!”

李荣 锅炉旁走出的省劳模

1989年8月,毕业于原云南工学院热能动力专业的李荣初到动力车间。

走进锅炉房的第一天,因为有热能动力专业多年学习成果做底子,李荣信心满满,想着尽快掌握设备结构原理和操作知识,保障锅炉稳定运行。可当他亲眼看到这个足有四层楼高的锅炉,心里咯噔一下:好像跟书中学的和见过的锅炉不一样!刚想到这,师傅发话了:“小李,你去楼下除渣口拉一下除渣杆,防止炉排堵塞。”他快速来到楼下,刚一拉除渣杆,就被落灰迷了眼,呛得直咳嗽。

随后的日子,每天上班他都紧跟在老师傅身旁,专注地听讲解,看到哪里不懂就问,问完了操作知识,再问修理保养知识。下班后也不闲着,将车间里有的锅炉设备资料都收集起来,一遍一遍反复看……就这样,司炉工、仪表热工、修理工……涉及锅炉的所有工种他几乎都干过。

从10蒸吨燃煤锅炉、35蒸吨燃煤锅炉到现在的25蒸吨天然气锅炉,李荣见证了动力车间锅炉生产的变迁;锅炉生产也见证了他从一名职场新人成长为业务骨干,再到车间设备负责人。

李荣此生最难忘的,是参加云南省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从事这一工种的人员莫大鼓舞和激励。”

易美林 热爱可抵万难

“刚进厂的时候,我从未听过‘计量’这个词,也不知道自己后来与它有这么深的缘分。”2014年,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会泽卷烟厂的易美林开始接触计量工作,从量值溯源到误差计算,从证书管理到能源管理,她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计量工作。

2022年,设备环能党支部组织开展了降低卷烟单箱耗天然气学习型课题组活动。易美林勇挑大梁、迎难而上,踊跃投身到课题活动之中。

冬雪中,她与同事徒手翻起了厚重的井盖,取完数据再记录的时候发现手已经不听使唤,只能在记录本上留下了一行行歪歪扭扭的字迹。取完数据后,她抬手擦了一下落在额边的雪花,戏称自己是个“女汉子”,但也“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能够打赢这场节能减排主动战很不容易,我们环境能源管理员当全力以赴。”课题圆满结束的时候,易美林感受更多的是团队不可预估的力量,给予她无限可能的力量、坚定信念的支撑和百折不挠的勇气。最后,易美林用22页6000多字的图文总结报告、3篇与工作紧密相关的学术论文为这些并肩奋斗的日子画上了句号。

被评为红云红河集团“标兵”时,她说:“热爱可抵万难,我就是要将热爱发挥到极致,去奉献、去开荒、去铺路。”

杨彦明 最宝贵的是经历

只要谈起烟叶分级,杨彦明仿佛就换了一个人,健谈、严格,甚至有些苛刻,每一片烟叶在他手中,色泽的深浅、脉络的粗细、形状的特点、香味的浓淡……都被剖析得头头是道。

烟叶分级没有捷径,要想做好,只有没完没了地练习。一片,一摞,再到一包、两包……每天从上班到下班,除了吃饭喝水,其他时间都在自己的烟包面前一片一片地练习烟叶分级,下班回到家时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2014年,杨彦明在滇赣辽烟叶分级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多年的努力获得了行业的认可。此后的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先后获得了全国烟草技术能手、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烟叶分级技术状元等10多项荣誉,但在杨彦明的心中,最宝贵的不是这一连串的荣誉,而是每一次参加竞赛的宝贵经历。

“在高强度的压力下,精准判定烟叶的等级,最能激发人的潜能,参加竞赛不是只有第一名才有收获,在比赛中磨砺自己的技巧,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才是比赛最重要的收获。”杨彦明是这么鼓励徒弟的,也是这么鼓励自己的。

回望杨彦明的职业生涯,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大江的气势磅礴,有的是经验的积累和岁月的沉淀,通过一件件小事的改进成就一件件大事。

刘义龙 解难题的一把“尖刀”

“刘大师,烘梗丝机变频器跳闸故障、原因不明,快来!”

2022年端午节前夜,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刘义龙接到电话,和其他技术骨干立马赶到现场,经过一整天的辛苦排查,终于找到了故障原因。

经过多年锤炼,刘义龙早已成了昭通卷烟厂车间电气组的“定心丸”。

2015年底,云南中烟位于老挝的境外生产线即将生产,需要电气维修人员进行支持。刘义龙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被派往老挝,到了老挝后,经过一番调试校准,虽说能够投入使用,但在温度高达三十多度、湿度五十多度的车间里,烟叶水分散失较快,这些陈旧的水分仪测试准确度不够稳定,刘义龙进一步调整优化,采集了无数次样品,两天时间便成功调试好了三台水分仪,保证了水分仪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解了燃眉之急。

刘义龙常说:“作为一名电气工程师,要想修好机器,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精进。”正因为如此,在别人眼中枯燥无味的电气维修工作,他却乐此不疲、深入研究。那些错综复杂的线路,在他眼中就是充满诱惑的神奇迷宫,那些无言的机器设备,已成为他亲密的伙伴益友。

不放过任何细节,不留下任何问题,在关键的时候能站得出来顶得上去,这就是刘义龙,解决难题的一把“尖刀”。

唐磊 “小石头”铺路记

2014年,操作工唐磊刚参加工作,便一头扎进了卷包车间,沉浸于机械的世界,在车间随师傅学理论、练维修,一待就是一整夜。慢慢地,他对各类卷烟机、包装机机型如数家珍。

2017年,车间来了“新面孔”——德国FOCKE-FX2高速硬盒包装机。大家对这种机型的维修都有点却步,按照德国工程师的话来说,“运行中出现故障,请等我们远程指导,你们自己修不了”,这个“新朋友”不好交。

一天清晨,该设备因不明原因出现停机,包装转塔损伤、变形,更为严重的是传动系统发生了严重错位,可能影响整体工期。面对从未遇到的问题,“小石头”唐磊跃跃欲试,跟着师傅,撸起袖子,抬着维修手册和备件图册,一一比对零配件,反复研究、尝试……经过近24小时1440分钟不停歇的奋战,及时完成了抢修。师徒俩望着彼此被汗水浸湿的工装,再看看重启的设备,相视一笑,师傅由衷道:“小石头,硬起来啦!”

四年间,这样的鏖战已是家常便饭,也因为这般“废寝忘食”,唐磊的维修技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2022年3月,唐磊如愿走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地——云南中烟培训中心,从修理工变成培训师,短短一年,他开发了近10门专业类和综合类课程。

方海英 在小细节中彰显大作为

这一天,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物流中心的方海英斜挎着一个小包包,正在库区盘点。

“里面装着我的笔、本子等等,因为要走的库区非常多,一天下来有近10公里,这样我就能更方便些。”原料仓储库区加上初烤烟的收购库区有将近40多万平方米,就这个小包包陪着她日复一日丈量着一寸寸土地。

“做细小事、做好大事。”这是方海英的信条。

紧急移库,对原料仓储工作来说就是大事。

“当时有4万多平方米,存了42万担烟叶,要求我们半个月之内全部清空,42万担就是10.7万箱,我们仓库的烟叶分流到哪,每天怎么转,人怎么组织,车辆怎么组织,安全方面怎么组织,还有跟交管如何协调;双龙库区一开始转运的时候,断电、断水,网络全部断了,所有的账全部靠手工,手工记的账,晚上送回到办公室,全部由我来汇总来统计,最终我们还提前两天完成了任务。”

说起这次攻坚任务,她眼睛里闪着光,仿佛已经忘了那时负责每天排计划、做统计的她每天下班都已经是晚上九点以后了。

“努力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把每一件大事做到最好,在小细节中彰显大作为。”方海英坚信这一点。

史云燕 “眼观六路”是练出来的

史云燕的工作岗位,在云南中烟合和集团云南安晋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古城管理中心监控大厅。面对一排整齐的电脑显示屏,149个摄像头实时监控着安晋高速公路双向六车道的情况。

小史有一个陈旧的笔记本,是她工作11年的见证。

第一个夜班,是凌晨2点接班,一个人面对这149个摄像头,她有些紧张。半个小时后,小史发现古城收费站监控画面缺失,随后监控室也一片漆黑,停电了。她有些恐惧,慌乱中看到了这个自己曾经完整记录各部门联系方式的笔记本,定了定神,开始向值班站长和机电维护中心报告各个站点的用电情况。

半个小时后,供电恢复。小史回到监控屏幕前,电话就没有断过:“这里是监控室,古城收费站一辆运输鲜花车辆,不符合绿通车减免标准,驾驶员拒交通行费,请立即到站处理。”“这里是监控室,上行线K147友谊隧道内发现车辆违规停靠,请立即处理。”……

不知不觉,这么多年过去了,笔记本上通讯录的字迹都被来回找信息给磨花了。

如今,史云燕已成为安晋公司的一名老员工,149个摄像头信息早已牢记在她的心中,协调部门的电话也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但那本翻了又翻的笔记本,小史还在持续记录着……

田发祥 “领航者”工作站的带头人

“田大师,这个削减盘位置、紧头该如何调校呀?”

“还有,喷胶嘴要怎样调整和更换?”

“对了对了,胶水不畅的故障要怎么处理呢?”

一大早,田大师就被跨机型学习的修理人员围得水泄不通。

田大师本名田发祥,是卷包车间的一名高级维修师,也是“领航者”职工技师工作站、田发祥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在机组现场,田发祥完成专业授课后,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耐心做了解答,讲到晦涩之处,他还亲自上手指导演示,生产机组现场变成了生动的课堂。

而这样的课堂,不仅出现在红河卷烟厂卷包车间,还出现在了红云红河集团、云南中烟及行业竞赛的赛前培训现场。身为烟草行业高级考评员、裁判员的他,在不执裁的时候,会化身“教练员”,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各个生产厂的参赛人员。

今年3月,卷包车间开展了首期M5机型维修技能培训工作,“领航者”职工技师工作站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此次培训任务。

“烟支圆周合格率还可以,就是标偏达标率不太好,难以控制。”

“最近我们发现了好几次烟支重量波动大的问题,修理效果都不太理想。”

……

每闻及此,田发祥便会带领工作室的成员守在机台、紧盯问题,直到一切顺畅。

李明喆 手不离六角扳手的领军人

在车间里,他总是拿着那套内六角扳手:“手里拿着工具,需要操作时我能第一时间上手。”

他叫李明喆,是云南中烟烟机公司制造中心的主任,2014年,被授予云南省第二十一届劳动模范。

劳模是对他的劳动精神的肯定。从修理工人到机型主管再到车间主任,岗位变了、角色变了,不变的是他爱岗敬业、善谋实干的从业初心。

“项目启动、生产策划、满足供货、售后服务,每项工作都不能出现一丁点差错。”2022年,云南中烟烟机公司面临产品规格改造任务,抢时间、保质量,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奋战3个月,新品专线改造获得客户认可。

从业33年,他充分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开展师带徒工作。精心制定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技术交流,对参训人员高标准、严要求,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提升技能水平,为开发修理高速机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作为“李明喆劳模创新工作室”领军人,他充分借助创新工作室平台,发挥劳模、骨干作用,带领团队开展各类课题攻关、精益改善,申报实用新型专利8项,研发新型烟机产品技术3项,取得技术攻关成果12项,同步开展“名师带高徒”6人,业务技能水平提升培训4次,进一步释放工作室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能量裂变和集群效应。

周雪娟 在实践中精湛技能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烟叶也是。烟叶被按部位、成熟度和颜色分为72个等级。

“烟叶等级质量的检验是机械和仪器无法取代的一项工作,只有靠质检员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触摸,长年累月地积累大量实战经验,把烟叶的感官分析技术内化于心,才能获得稳定的评级结果。”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原料部周雪娟说。

2008年,红塔集团举办第一届烟叶分级大赛,面对2000多道题的理论题库,还要结合“把烟”“单片烟”不停地对比进行实物操作,在规定时间内看完最后一轮片烟时,选手们都已疲惫不堪了。在等待成绩的午休片刻,大伙都回去休息了,周雪娟却返回赛场反复地看考试样品。在她看来,比赛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成绩出来了,周雪娟获得了第一名。

“从事烟叶质检工作才3年,就获得这么好的成绩,真让人想不到啊!”多年从事烟叶质检的老师傅王存宽感慨地说。

在周雪娟看来,烟叶分级没有秘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拓宽知识面,才能精湛自己的技能。

从育苗开始,落实烟叶生产措施,品种源头管控,挖掘、跟踪特色区域,绿色通道、直收直调交接模式创新推进……每个质量管控节点,她都会全力以赴。

夭建华 不了解那就学习

“没有什么工作是容易的,不了解那就学习。”云南中烟原料中心的夭建华致力于产品质量安全性研究工作以及原料生理生化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当被安排到《原料烘烤技术研究》的项目时,她心里犯了难。项目需要对昆明烟区的现行烘烤技术工艺进行系统研究,可是彼时的她完全没有接触过烘烤。

烘烤研究要随时钻进烤房,是个苦活。夭建华以脚步丈量石林和宜良的田间烤房,用数据探索烟叶在烘烤中的主要物质变化规律,一步一步优化了烟叶烘烤新工艺并获得专利授权。

随着云南中烟原料工作的深化改革,夭建华又将开始接受新的挑战,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平台从实验室延伸到了工厂车间和田间地头,一步步脚踏实地、一点点细枝末节、一项项科研应用堆砌起的成果让她感受到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

她说:“原料工作就是要将成果写在大地上!”

当团队成员在撰写项目材料遇到瓶颈时,夭建华从梳理逻辑到搭建思维导图、从材料写作规范到拟定初稿,700多页的项目材料直至成稿,凝聚了她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和指导。

团队成员说:“如果没有夭老师的带领,我们不可能做成这件事。”

夭建华说:“我和你们一样,就是在前辈的指点下,在团队的协作中,成长起来的。”

高军 拧螺丝,也要拧到最佳位置

早晨8点半,新疆的天空还漆黑一片,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新疆卷烟厂的高军已准时出现在卷烟机机台。他一手拿手电,一手拿扳手,开始仔仔细细地查看、检修起上班次遗留问题,经常是还没到上班时间,他的衣服就已经被汗水浸湿。

1990年7月,高军怀揣梦想进入了新疆卷烟厂,他从操作工学徒干起,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活都抢着干,不会了就问,潜心钻研,经过9年沉淀和锤炼,终于步入了修理岗位。他清醒地认识到这不会是终点,而是梦想的新起点。

在师傅的指导下,他对维修一丝不苟,每天重复几百次拆卸、安装、调试动作,就是拧个螺丝钉,也要拧到最佳位置。

参加维修工作的第一年,高军就轻松获得了车间举办的技术大比武第一名。高军信心倍增,开始期待起更大的舞台。

百炼成钢,千锤成器。

为了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设备效率,降低物耗,高军组织了维修攻关小组。夜以继日,通过大胆尝试,提出设备小改小革方案100余次、维修方案总结200余次。大大降低了操作工劳动强度和原辅材料损耗大等疑难杂症,为厂里达到优质、高效、降耗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都是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谈及这些贡献,高军很淡然。

李智宇 用专注将激情一步一步沉淀

“谁掌握了气味,谁就掌握了人们的心。”德国作家帕·聚斯金德小说《香水》中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李智宇的心里。

刚开始接触香料的时候,她每天认识3—5个香料,用心捕捉香气特征,记录自己的感受……时间一天天一年年过去,她对香气的评价从好闻、难闻,慢慢到了清香、辛香、花香……现在,她可以这样描述:主韵为清香,可能用了树苔;头香辅助甜的果香,似乎有低碳酯;体香和基香有饱满的烘焙香,好像用了可可类物质……

在认识香料近4年后,李智宇开始尝试设计香基配方,很快一个样品出来了,但一个星期后,香气消失无踪。这时,她意识到自己并不完全掌握调香技术。收拾好心情,打开化学课本,查阅调香书籍,研习成熟配方。

在一次次实践中,她对香料有了更深的了解,知道哪些香料是好伙伴,组合在一起效果不错;知道某些香料用量不同将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香气。

“如果最初的激情是一场百米竞赛,那么恒心则是旷日持久的马拉松,用专注将激情一步一步沉淀为可用的产品。”李智宇说。一年多后,她终于调配出了值得向产品开发人员推介的第一个香基产品。

刘锋 座右铭是干出来的

“从全局着想,从细节入手,在全力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搭建了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爱岗敬业的提取班组。”这是云南中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对香精香料车间提取小组班长刘锋的评价。

香精香料提取,每一次投料放料,刘锋都抢着搬运五六十公斤的货料;习惯以离家近为理由抢着加班……也正是他躬体力行的态度,“少计较个人得失,多着眼于大局”成了这个班组的座右铭。

2022年10月,公司接到了香精香料的订单,面对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复杂的香基模块,刘锋凭借自己多年调配提取工作的经验,以及常学常新不断丰富的香精香料知识体系,钻研出了一套通俗易懂、操作简洁且指标稳定的提取流程,带领班组如期出色完成了任务。

刘锋班组的严是出了名的,对产品质量不容一丝马虎,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规定,不留丝毫情面。每天在开机前,刘锋都要跟各个组员沟通前一天工作进展,安排当天工作,随后例行每天的巡查。在巡查中,徒弟们难免有些紧张,一旦某项工作粗糙了些,是肯定逃不过他那锐利的双眼,事后免不了一顿“严厉的啰嗦唠叨”。

“手上的活一定要先让自己满意,自己不满意决不能交给下一道工序!”这句话,刘锋的徒弟们已铭记于心。

查俊 沉稳扎实不含糊

查俊做起事来,既条理清晰,又沉稳扎实,不带丁点儿含糊。

今年28岁的查俊,2018年7月入职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曲靖卷烟厂,2020年8月通过考核,全职进入信息化推进小组,担负起企业数字化转型技术攻关的重要使命。

“其实我们的工作说起来很简单,自上而下,帮助企业管理层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自下而上,以问题为导向,借助数字技术解决各部门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工作效率。”查俊这样介绍。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查俊先后负责并参与研发会议管理、智慧党建、物流成品管理、食堂管理等系统,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平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

会议管理系统以科技赋能提升会议组织时效。从会议申请、议题审批、会议组织到公文、材料归档,用一块屏就能缩短会议组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会议管理系统上线后,完成一个会议议题可控制在10分钟以内。”查俊有点自豪。

今年4月,上线运行刚刚一年的曲靖卷烟厂物流成品管理系统完成升级改造,以更加强大的功能实现、更加完善的系统模块架构和更加便捷的操作体验换新上线,这是查俊和小组成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玉烟技师工作站 一个群英荟萃的存在

在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设备技术科职工技师工作站是一个群英荟萃的存在。

来看看这些名字:吕小波、杨雪蓉、聂鑫、沈刚、李军、李红林、余俊毅、刀荣贵、陈开宾、邓光华、桑丛、蔡剑云……

自2016年成立以来,工作站就像一个铁打的营盘,厂里各类主要技术工作领域的领军人才在这里汇集。

他,是卷包设备技术骨干,拥有丰富卷包维修经验的技师和高级技师,拥有创新思维的卷包维修准技师。

他,是嘴棒设备技术骨干,针对行业新开展的滤棒成型设备二级鉴定,对有潜力的人员进行培养和帮助。

他,是智能化专业技术骨干,创建平台,加入信息和数据处理专业人才,打开技术和信息交流通道,助推工厂的智能化建设。

……

他们,围绕技能竞赛、职业技能鉴定、师带徒、承担行业技能等级鉴定、各类教材、各类题库、疑难问题攻关、专利申报、论文撰写、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设备改造、维修工具开发等开展技术创新及相关研究工作。

他们,通过项目管理、人才培养、技术传承,对工厂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将工厂的创新成果转换成应用,形成工厂生产技术提升保障支持,同时助推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一线人员技术提升提供平台。

“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工作站近年来成绩斐然:

复烤加工领域,获得3项国际型PCT专利,开展科技项目14个,培养出行业技术能手2人;

制丝加工领域,对设备进行分类分级监控,充分提高了运行稳定性,实现平均停机故障率0.10%,培养出全国烟草技术能手1名、烟草行业劳模1名、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云南中烟技术能手5名、高级技师8名;

卷接包装加工领域,开展科技项目11个,培养出全国技术能手1人、云南省劳模1人、行业劳模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云南省技术能手12人、行业技术能手3人;

新型烟草加工领域,实施的《电加热不燃烧卷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实现了行业新型烟草制品从0到N的跨越,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0项、核心期刊论文1篇,获得云南中烟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如今,这个工作站已成长为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培育人才“孵化器”、促进企业发展“推进器”。

智慧物流 开创“三无一零”新模式

工厂就地技改期间,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物流中心在玉溪只剩下3万箱高架库和灵秀成品卷烟仓库。面对日均出入库吞吐量1万箱、高峰期约1.5万箱的工作量,灵秀成品卷烟仓库任务量激增。

为解决这一现状,物流中心积极探索成品卷烟平库的自动化智能改造,2019年,一个以“争第一、树标杆、做示范”为愿景,运用“一核心装备+两大核心系统”智慧化物流建设创新之路正式开启。

“入库工厂为玉溪卷烟厂;转储仓库为玉溪卷烟厂卷包二车间成品高架库;运输车辆前往第3作业点装货;调拨入库……”4月27日上午10点,红塔集团物流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电脑上,运用卷烟成品灵秀库分配、安排智能搬运。

10点3分,红塔集团物流中心玉溪成品仓储科平库作业长居振在第3作业点通过平板电脑接受任务,多台视觉导航无人车VGV立即开展装卸作业,不到半小时,完成了一整车26个托盘成品卷烟的全自动入库,并整齐码放在指定货位上。

“别小看视觉导航无人车,它包含多项前沿科技创新。”红塔集团装备技术部杜晶说。视觉导航无人车VGV采用“3D激光+360°全方位视觉”导航、感知、多轴实时运动规划以及高精度视觉伺服控制技术,有效应对复杂地形,实现自动纠偏、无人驾驶,精准装卸作业。项目配置了两大核心系统,明眸系统配备高清摄像头及3D激光雷达,取代了传统的光电机械传感器信息采集方式,基于深度学习图像识别技术,以大数据和AI智能算法,实现作业区域卷烟托盘有无检测、托盘上卷烟的识别和计数,取代人从而实现无人作业;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可让平库货位大小动态智能调整,尾盘区、零烟区和拣配区科学匹配,零烟发货实现货到人的提前组盘备货,大大提升了发货效率。

“灵秀自动仓库的成功建设,开创了平库无人、无灯、无纸、零接触的‘三无一零’智能化仓库管理新模式,卸车入库、出库装车全自动精准高效,单作业点综合出入库效率达到1000万支/小时;订单自动导入、存取货位自动分配,高效便捷……货架库容有效提升38%,在行业内第一家实现了‘平库+货架库’的智能化改造。”云南中烟红塔集团物流中心主任吕永贵说。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