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福建上杭县中都镇田背村,阴雨绵绵,春的寒意被裹在清风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早早地出现在烟田里,视线移近,这是一张戴着近视眼镜、掺杂着雨水、泥土和汗水的脸,他就是远近闻名的龙岩市“十佳职业烟农”、龙岩市“十佳创业青年烟农”蓝开荣。
蓝开荣今年44岁,初中文化,中等身材,黝黑皮肤,性格开朗,憨厚的脸上总是带着微笑,是一名有着20年“烟龄”的职业种烟“老手”。蓝开荣最开心的时候是到烟田“伺候”烟叶,满怀希望地看着它们茁壮成长,直到秋天泛着灿烂的金光。
图为蓝开荣夫妇为烟株抹杈
寻求“淘金梦”
20年前,和当时大多数农民一样,蓝开荣选择了背井离乡,离开了妻儿父母,南下寻求“淘金梦”。在广东,他一直很努力,白天在工厂当油漆工,当别人在休息时他还在加班加点,只希望远方的亲人日子不再那么艰难。尽管很努力,但付出成倍的劳动力却只能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2007年,蓝开荣的第二个女儿出生了,他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好男人,尽管工厂老板一再挽留,但为了妻儿父母,蓝开荣还是毫不犹豫辞去了广东的工作。
“在广东时艰难而无奈,没能实现我的致富梦。”蓝开荣说。
结下“金叶情”
蓝开荣回到家乡后和人合股做点小生意,由于缺乏经验,很快就亏损了。2005年,蓝开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把精力投身到家乡这片肥沃的土地,有着400多年烟叶种植历史的老烟区。他的父辈也种植过烟叶,蓝开荣发现,村里只要是有种烟的农户都赚了不少钱,盖起了新房。蓝开荣开始把眼光投向了种烟。
“烟草种植不存在销售风险,烟叶由烟草公司全等级收购,如遇天灾,烟草公司有扶持补助政策,保险公司也能理赔。”蓝开荣说道。
2005年,蓝开荣种植烟叶5亩,由于勤学肯干,不断钻研科学种烟知识,各项生产技术落实到位,实现种烟纯收入2万余元;2007年种烟15亩,实现纯收入6万余元;2008年至2018年每年种烟20-30亩,纯收入6-8万元……
“种烟是我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要想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必须走多元化发展道路。”蓝开荣说,别看他长期戴着眼镜,像一个书生,但是驾驭“大铁牛”等农机熟练灵活,自购的起垄机、培土机除满足自己烟叶生产以外,还为别的烟农开展机耕作业,农闲时跑跑运输。2018年、2019年蓝开荣还在庐丰三丰烟叶烘烤工场当烤师,为当地烟农开展专业化烟叶烘烤服务,增加了家庭收入。
短短几年时间,蓝开荣烤烟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收入逐年增加。2008年,新建占地100平方楼房以及密集式烤房一座,2009年以来,陆续购买了培土机、起垄机、盖膜机、农夫802、覆土机、水肥管理机、普通喷雾器、拖拉机、农用三轮车等。凭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家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跨乡“大流转”
“2019年以前,在家乡庐丰种烟,每年种植面积20~30亩,夫妇俩一年辛苦下来,扣除成本后收入8万元左右(含夫妇俩人的工资)。这些钱用于培养2个女儿上学、购买农机、日常生活开支后,略有节余。”蓝开荣说道。
2019年冬,蓝开荣计划多种烟,但是烟田没有着落,原因是庐丰乡烟农种烟积极性高、户数多,稍有种烟经验、体力强的都自己种,导致出现租田难、烟田分散等问题。
“经了解,邻乡中都镇田背村烟田土地有集中流转、烤房基础设施设备条件比较完善,全部使用生物质燃料炉、烤房群附近配有管理房、高标准附属设施等。”蓝开荣兴奋地说。
经过综合考虑,蓝开荣产生了到中都镇田背村发展烟叶种植的想法。这个想法得到了上杭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的大力支持,专门提出了“连片流转、规模种植、机械作业、专业服务、效益分红”的股份制经营管理思路,中都镇政府、烟草站、田背村两委因势利导,积极帮助蓝开荣在田背村租赁耕地100亩,并且协调解决相关困难和问题,为蓝开荣规模种烟助了一臂之力。
“我采取股份合作,赢亏共担模式,我们夫妇与当地用工专业队长张盛连共同合作,我占股75%,张盛连占股25%,双方明确职责分工。我们夫妇搭档日常工作,负责机械作业、技术指导、安排工人作业等。张盛连负责日常请工、安排用工调度等。”蓝开荣坦言。
“2020年,我流转土地100亩种烟,通过实行股份制经营管理,100%完成了合同交售任务,担烟均价达1599元,亩产值(含各项补贴与灾情理赔)5115.3元,售烟收入43.65万元、各项补贴6.56万元、洪灾理赔0.94万元,扣除总成本34.46万元,纯收入14.69万元,按股份分成,用工队长张盛连占25%,获得2.67万元利润分红,我们夫妇占75%,获得11.02万元利润分红,另加夫妇俩的日常工资7万元,实现种烟纯收入18万余元。”蓝开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0年,蓝开荣被福建省烟草公司龙岩市公司评为全市“十佳职业烟农”“十佳创业青年烟农”。尝到种烟甜头的蓝开荣夫妇顺势而为,今年流转种烟土地132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驰骋在那广袤的烟田里,挥洒汗水,收获希望,成就致富梦。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