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烟业智汇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农业生产 > 正文

种烟记

2025年02月17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杨祖恒
A+ A

13.JPG

14.JPG

15.JPG

种植烤烟,我们村是热水乃至整个云南宣威市最早种植烤烟的,这让我们村的人着实自豪了一把。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村里就已经种植烤烟了。我想,为什么上面会选择在我们村种植烤烟,恐怕是我们村的土地平整、水利条件好,适宜烤烟生长,且交通运输方便吧!

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况且年代已久远,加之那时物资匮乏,只关注衣食,故而对种烤烟的记忆时断时续,甚至有些模糊,动笔时在脑中捋了又捋,总是不太连贯,便就按真实的记忆记录了。

一天,生产队里住进了一个人,听说,他是烤烟师傅,大家都叫他闻师。闻师个子高,发际也高,脑门发亮,身材略显消瘦,穿一件蓝涤卡中山服,整洁、干净,一看就是个公人,加之操着一口不同于我们本地方言的外地话,与众不同,便产生一种神秘感,让人肃然起敬。

村里的老幼妇孺、大人小孩皆对他待若上宾,说敬若神明夸张,但就是平日一脸严肃的宋队长对他都和颜悦色。现在想来,敬仰佩服他的本事,技术是主要的,次要的是上面派来的,身份不同。队上专门给他办了小灶,配备女炊事员给他做饭,当然这做饭的也要长得周正,穿戴齐整,并且烹调技术也要好。

我们七队的烤烟种在大地头,有时也种在老鹰岩。八队的种在曹家坟,六队的种在松山一带,都是土地肥沃的上等地。每当烟苗发棵的时候,整个烟田绿油油的,风摆绿浪,煞是好看。

说起种烟。记忆中,每逢腊月间,各家各户在队长的带领下来到垛郎母沟,在闻师的指导下,先是育苗。那时育苗条件差,不像现在。育苗要做的工作,按程序依次为:平地、碎垡、烧盖火土、盖鸡粪,合着清灰再播撒种子,再盖一层薄薄的细土,然后盖上刚撕来的青松毛,最后浇水,要泼成花水。此后的水,各家各户轮流着一日已浇,直到拔苗移栽。

大田移栽是个苦活儿,也是在闻师的指导下,要犁地、碎垡、陇墒、打梅花塘,一切准备好后,再把烟苗移栽到烟塘里,再盖土浇水。由于那时候没有塑料薄膜,为防止烟苗被阳光晒死,就要去山上搞些松枝来为小苗做一把“伞”防晒,每天都要浇水,成活率还很低,查缺补漏是常做的事。

我就在烟田里浇过水,很辛苦的。每天要挑着水桶去很远的水源地才能挑到水,往返一趟起码有三四公里。遇到缺水的时候,要去更远的河边去挑,往返一趟起码也有七八公里。水,为什么是“挑”而不是“拉”呢?都是因为那时候条件差导致的,不像现在有车、有塑料壶,好多地方还有水窖和管网。

对于烟叶病虫害防治问题,我清楚地记得,那时候,不管烟叶得了什么病虫害,“撒清灰”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其实作用并不大,纯属无奈之举。再来说烘烤烟叶的事,生产队的时候,都是统一在大烤房里烘烤,烤房是土充墙,烘烤的烟叶质量差。刚下放到户的时候,各家各户自己种烟,就各家各户自己建盖小烤房,依然是土充墙烤房,质量还是上不去。

再说理烟卖烟的事,生产队的时候,成年妇女全部都要去队上的仓房里理烟,理的都是“平坦把”,只是后来才改成“自然把”。卖烟要到七八公里外的烟点去,都是人们用大篮子背着去卖。那时我读初中,因母亲年纪大的缘故,背烟的事就被我包了。每逢遇到要卖烟的时候,我得起个大早,天不亮地不白就要起来背烟去上得烟点。到烟点的时候,我把烟放在烟点,由母亲慢慢卖,我得赶紧去学校上早操、读书。

白天闻师是忙碌的,指导种植烤烟。晚上,他的房子有灯火,烟熏火燎的,那里就成了好多村里人玩的地方,或者是听“故事”的场所。那时农村贫穷,村里虽然通上了电,但有的人出不起每度8分钱电费,还点着煤油灯,有的虽安上了电灯,但舍不得开灯,形同虚设。有的虽然也用电灯,但只是亲戚上门或家中有重要事情才开灯照照。

农村的精神生活贫乏单调,去那里玩的人可以蹭闻师一支纸烟,还有茶水喝。在那里,他们能放心大胆、毫无顾忌地吞云吐雾。旁边的烤房,碧绿肥硕的烟叶一出炉,便是涅槃重生,青黄、金黄、桔黄一大片,烟香味在周围弥漫。还有老烟民们会说烤烟不如旱烟过瘾,但不花自己钱的烤烟还是驯服了他们的语气。

我年纪尚小,各有各的玩法。我会躺在粪塘的松毛上仰望星空,看着天空中繁星点点,一闪一闪的,好不自在。有时,一群漂亮的萤火虫提着小灯笼在夜空中飞来飞去,在月光的衬托下,天空仿佛被铺上了一件银色的轻纱。我的思绪随着星星飘向远方,那一刻,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宇宙的浩瀚和自己的渺小,心中向往着有一天能够到广阔的世界去看一看。

种植烤烟的那些年,其实夏日里根本没有空闲时间。农村人每周都要集中一些时间摘烟叶、扎烟叶,其余时间则是在地里给烟株捉虫、除草,或者在家里把烤好的烟叶进行分类整理。所以那个时候,为了偷懒不干活,我宁愿学校不要放暑假。不过现在想来,假如不种植烤烟,哪还有钱读书,又哪有资格谈暑假呢!种植烤烟让我们几姊妹养成了勤劳吃苦的好习惯。

这段历史,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深有体会,而关心这段历史的人则少之又少。我用文字将它记录,无关乎对错,只是觉得它毕竟存在过,那高耸的烤房烟囱的烟雾曾经融入过家乡蔚蓝的天空。

声明:本文系烟草在线用户的原创作品,所有内容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仅供学习和交流之目的。本文内容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通过微信号“tobacco_yczx”联系客服烟小蜜,以获取正式授权。

热文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