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全过程、各领域,全面部署、系统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烟草行业主动融入党和国家发展大局,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增动力,深入推进烟区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各烟区因地制宜探索新型耕作制度,推动基本烟田可持续经营。其中,在东南烟区,福建等地坚持“以烟促稻、以烟稳粮”,探索推广烟稻水旱轮作模式,初步构建起种粮保安全、种烟稳收益、多元促增收的发展机制。
谢华安院士(左二)与粮烟种植大户陈福玉交谈。郭子雄摄
为什么要推广烟稻水旱轮作模式?怎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优势作用?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以福建烟区探索实践为例,从农业科学的角度阐释了烟稻水旱轮作模式优势,并就下一步推广该模式、科学构建新型耕作制度提出了意见建议。
水旱轮作,实现烟稻产量双稳质量双优
今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正式施行,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再添重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长期以来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尤为艰巨。”谢华安指出。
心系“国之大者”,服务粮食安全。近年来,福建烟区从服务国家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大局出发,深入研究烟稻水旱轮作技术,通过共同制定烟稻融合政策、共享烟稻生产资源、共同发展烟稻产业,以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蹚出了一条“以烟促稻、以烟稳粮”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福建烟区水稻制种赶粉现场。建宁农业局供图
“福建烟区不断总结、发展规模化烟稻轮作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助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闯出了一条新路。”谢华安肯定道,尤其是近三年以来,烟稻水旱轮作模式的优势随技术发展不断凸显——
“高效利用温光资源,稳促粮食种植面积。”
烟稻轮作可高效利用土地及自然的温光资源。对双季稻区来说,利用冬春季温光资源种植烟叶,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种田效益,还能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质量和产量;对种双季水稻温光资源不足、种一季水稻温光资源有余的单季稻区来说,种一季烟叶,可增加一季收获。
“破解连作障碍,改良土壤防治病虫害。”
烟稻水旱轮作是目前破解连作障碍的最佳组合,既能有效改善土壤通透性、改良土壤结构,又利于防治烟叶青枯病、黑胫病及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稻水象甲虫害等。烟后种植水稻,不仅可减少施药量,还能充分利用前季种植烟叶所施的肥料,每亩可节约肥料成本100多元。
“科学避开寒害,确保安全增收。”
秋寒天气会导致晚稻无法安全抽穗,严重减产。而烟后稻比常年晚稻早一个月插秧,可避开秋寒,在品种上可选择生育期较长又高产的水稻,提高烟后稻产量和质量。
“实践证明,烟稻水旱轮作的耕作模式是生态农业科学的发展,构建了烟稻和谐共生关系,实现了烟稻产业‘产量双稳、质量双优’。”谢华安介绍道。
以福建烟区为例,根据2020年至2023年数据统计分析,多项指标有明显提升——
从产量上看,全省烟后稻种植面积从62万亩增至93万亩,产量从27万吨增至41万吨,2023年全省烟后稻种植面积占烟叶种植面积的98.1%。
从质量上看,全省烟叶上等烟比例稳定在76%以上,烟叶质量稳定;烟后稻品质优良,以烟后种植的“福香占”品种为例,不仅产量高、米质优,而且耐储藏,进仓二至三年,不加任何物理措施干涉,基本不陈化。
从效益上看,农民种田综合效益显著提升,“烟叶+优质稻”亩均产值达6500元,“烟叶+水稻制种”亩均产值达8500元,烟农户均烟稻综合收入提高至18.7万元。
不仅如此,烟稻轮作还助推了水稻制种产业发展。
“福建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单一水稻制种的风险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面积的扩大。”谢华安解释道,种烟和水稻制种的融合,可以实现产值互补,叠加效益明显,而且制种不会受“落地谷”影响,减少了田间去杂工作量,种子的纯度更高。
更高产、更高质、更高效,福建水稻制种产业蓬勃发展:2023年全省烟后稻制种面积就达到32.4万亩,助推福建生产出全国四分之一的杂交水稻种子。
携手推广,加快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
无论是从农业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实际效益的角度来看,烟稻水旱轮作系“天作之合”。如何充分发挥这一模式的优势作用?
“福建烟区创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烟稻轮作‘福建模式’。”谢华安认为,福建烟区在集成科学种植管理办法、共享设施资源等方面的做法,为推动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值得借鉴。
针对烟稻生育期冲突问题,福建烟草部门与科研院校合作,采用不同烤烟品种搭配不同生育期的水稻品种,实现无缝对接,解决了茬口衔接难题。
为保障农户收益,福建烟草部门牵头协调种业企业,建立分品系、分区域、分企业统一规划烟后制种机制,解决了种业企业之间无序竞争、基地隔离难等问题,有效防范了串粉风险,提高了种子纯度。
聚焦绿色防控,他们通过绿色技术渗透、绿色模式融入等途径,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和废弃物资源化,全面推广地膜回收利用等;开展烟稻全程病虫害联防联控,会同农业部门出台相关技术意见和监管措施,建立农药化肥“负面清单”,引导农民科学耕作和施肥施药。
烟草援建明溪黄沙坑水库。福建省局供图
近年来,农业农村、水利、烟草等部门投入资金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比如,在福建烟区,建成2万多公里机耕路、水渠,烟草援建40个水源工程,形成了“路相通、渠相连、涝能防、旱能调”的生产设施系统,受益农田面积达379万亩。
“这些优质工程可服务于大农业生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为烟草部门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增强了群众对烟草部门的信任感,使得好政策、新技术更容易推广。”谢华安表示。
不只烟水工程,福建烟区还全面升级烤房功能,使其适用于烘烤烟叶和烘干稻谷、地瓜、花生等农产品,实现了设施共享共用、产业深度融合。据统计,2023年,福建烟区采用密集烤房干燥水稻种子的量占全省制种量的80%以上,每公斤可节约人工晾晒成本0.26元;烤房干燥的种子发芽率平均达87.8%,比自然晾晒高3.7个百分点。
“先进的耕作制度是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有力抓手,应不断加以总结、提升、推广。”谢华安表示,烟稻水旱轮作模式不仅福建大有可为,东南、华南的大部分区域也可引用。
谢华安认为,烟稻水旱轮作模式的优势毋庸置疑,建议烟草部门融入大农业体系,强化与相关科研院校合作,集各家之所长,共同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进一步深化学科融合。每一种农事活动都会对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和土壤的菌落、结构及肥料的吸收、利用产生影响。对水旱轮作模式的研究分析应综合多学科进行,着力在做精做专做深上下功夫。
进一步拓展烟叶新用途。大自然的温光资源生产出的有机物质要充分开发利用,如烟秆粉碎还田后对水稻的病虫害抑制效果显著。可开展相关方面研究,用于农业生产绿色防治,进一步延伸烟草产业链,提升烟稻产业效益。
“长期生产实践证明,烟稻水旱轮作的模式十分成功,我相信烟草部门有动力、有能力、有实力,与科研院校专家团队联合攻关,进一步总结、推广烟稻水旱轮作模式,推动形成具有绿色、高效、可持续、高质量等特征的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采访最后,谢华安表示。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