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拐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熨斗镇麦坪村,行不多远,停在了一户民房前,二层小楼,左边有5座烤房,还有搭建的约200平方米的晾烟棚。蓝天如洗、白云朵朵,辛勤的人们正在为幸福的生活忙碌着。
同行的安康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办公室的许名山指着正在地里忙活的中年男子说,这就是梅少海,是这房子和家庭农场的主人。“家里共7口人,他们夫妻有3个小孩儿,父母健在。”许名山介绍说,梅少海的家庭农场年种植规模100亩,种烟收入占家庭总收入80%以上。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一位身穿灰色上衣的理着寸发的中年男子,手里拿着刚刚从烟田拔除的两大把绿草向我们微笑着打招呼。中等身材,虽然腆着点啤酒肚,但看起来也就三十多岁,精干的寸发,肤色被风吹日晒得呈现出了小麦色,牙齿很白,双眸黑亮,一脸含蓄灿烂的微笑,让人感觉出新时代新农人内心的纯净和坚定。
梅少海今年43岁,中学毕业后,先后到过山西、河北等地当过矿工,后来当过客运车司机。“煤矿干活辛苦,矿井上的人永远在担心。”梅少海回忆说,“跑客运天天起早贪黑,少有时间陪伴小孩儿,也照顾不了家里。”
2010年,梅少海想种植烤烟。“看到村里种烟的人家,每年四月底五月初栽烟、十月卖烟,时间自由,收入不错。”梅少海随即联系了包村的烟叶技术员,详细询问了解烟叶种植相关政策和注意事项。
“我们村很早都有种烟。”梅少海说,从整地、育苗、移栽,到管护、采收、烘烤的所有程序,他都见过。
“2011年,我试种了15亩,每个生产环节我都积极询问技术员,并按要领操作。”用心的辛勤的付出在年底有了喜人的收获。他无比欣慰:“比在煤矿安全,也比跑客运挣得多。”
2016年,梅少海买了新房。“得亏种烟存了钱,不然哪有钱在县城买房呢!”梅少海说,两年后,他在老家重新盖了两层小楼,并把原来的土木结构老房子重新修葺当库房用。
2018年,梅少海家的第三个小孩儿出生。也是这一年,他领办了家庭农场。
“我有一座育苗中棚,可供苗面积80亩;五座密集烤房,可供烘烤面积100亩;还有6台农机,5套烟夹。”为响应行业机械化作业号召,梅少海率先使用机械化深翻、二次整地、起垄、除草等,实现了减工降本,推动了全村机械化作业进程。
“能按照烟站指导的技术进行作业,干劲足,吃苦耐劳,善于学习和总结。能与时俱进、灵活运用烟叶种植技术。”负责给梅少海做指导的烟叶技术员杨传刚言辞恳切地说。
从最初的15亩,到30亩、60亩、80亩,再到如今的100亩,像是完成了一个个阶段的创业。梅少海用实践把自己修炼成了一名职业烟农。他说:“现在回头再看,当初选择种烟没有错。”
辛勤付出总会有沉甸甸的收获。近年来,梅少海基本保持了每年种植烤烟100亩的规模。“每年每季都按技术人员的指导操作,就不会差。我的上等烟比例一直在70%以上呢。”
2023年,梅少海的家庭农场因种植规模好、技术落实好、组织管理好、设施配套好、质量效益好,被陕西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评为“五好家庭农场”。
梅少海在烟田查看烟叶长势
梅少海夫妻在家庭农场打拼的故事,是日日年年的坚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场的花开了、羊肥了、牛壮了,烟叶变绿又变金黄了,孩子们也长大了。望一望梅少海小麦色的面庞,妻子脸上细碎的皱纹,你就知道收获的来之不易。
如今梅少海的农场百余亩,除了种植烤烟,还响应国家“粮烟协同”政策套种了黄豆。“不算卖黄豆的收入,仅烤烟这一项,每年十月有45万元左右的进账。”说这话时,梅少海和妻子满脸欣喜之情。
“2011年以来,梅少海坚持无间断种烟。面积从15亩扩展到100亩,每年聘用本村和社会人员务工600余人(次),是本村年轻一代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呢。”村党支部书记梅少尉的嘴笑得合不拢,喜悦之情像烧开的水,顶得壶盖盖也盖不住。
“依靠种烟,村里人盖起了新房子,买回了好车子,有条件给孩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大家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梅少尉说。
走出梅少海的家庭农场,抬头看到太阳正准备“交班”。炫丽的余晖,就是一朵朵火烧云,燃烧起来弥漫了大半个天空,像是展开的一幅五彩锦缎。天空下,是一畦畦一块块油绿的烟田,烟叶一片一片,层次分明,相互谦让,交替成长。
没有到过烟区的人,真的很难想象微风吹来,畦畦烟田的叶子随风摇曳的壮美与辽阔;更难想象烤房门打开瞬间,看到满炉金黄时烟农漾在脸上的收获与幸福!
汽车启动了。我从后视镜里看到,梅少海和家人站在那里冲我们招手。
我们有我们的远方,他们有他们的牵挂。在他们的身后,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充满希望的家庭农场,是富饶土地上的畦畦新绿。那一片片绿叶子,一年一年地不断带给他们未来的更好日子。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