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民众在烟后稻田养殖水鸭。顾雪锋 摄
连日来,在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烟叶站收购中心内,工作人员正在分烟、称烟、打包、出单等各收购环节上忙碌,呈现一派繁忙丰收景象。克长乡烟叶站负责人廖海妹介绍“今年烟叶各等级的收购价又涨1元左右。”
开称收购当天,河马村烟农李海龙就收入12804.5元。他高兴地说:“今天拿来卖的烟等级不高,但收入还不错。”
河马村烤烟种植历史悠久,是隆林田烟种植主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为了有效提高田地的效益,在自治县烤烟生产发展中心和烟草部门的推动下,该村广泛推行烟稻鱼轮作模式,村民们先种一季烟叶、再种一季水稻同时放鱼、放鸭,在稳住“粮袋子”的同时也充实了“钱袋子”。
烟稻鱼轮作,充实烟农“钱袋子”
“我家今年种了40亩烟,预计毛收入20余万元。烤烟采收后全部种上水稻、并选择水源好的20亩投放了鱼苗。”正在家里选烟的林小龙讲起了他的“致富经”。
林小龙接力父母亲种上烤烟,是河马村出了名的“种烟大户”。同时,今年是他探索“烟+稻+鱼”“烟+玉米或大豆”等种植家庭农场模式的第3年。这些年来,他和妻子一起种烟,不断扩大中烟规模,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烟稻鱼轮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还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改善烟地土壤,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村党支部书记韦顺新说。
人勤地生金。现如今,在党建引领下,河马村通过“烟稻轮作”“鱼稻共生”生态发展模式,实现“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实现年种植烤烟1900余亩,户均收入超15万元。
烟稻鱼轮作,践行绿色协同发展
为实现烟稻轮作、烟粮双优双丰收。经河马村烟稻鱼示范成功,自治县烤烟生产发展中心和烟草部门加大推广力度,还特别推广运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科院研发烟后优质稻新品种,免费为烟农投放鱼鸭苗,力促烟稻鱼产业融合发展。
烟农往轮作烟田投放鱼苗。黄再俊 摄
“我的8亩烟田全部种了水稻,而且还投放了14.8斤鱼苗,好期待新一批收入。”者浪乡者烘村烟农黄阿日说,“烟稻鱼轮作”不仅让自己一年捡两次“黄金”,而且还解决粮食自给的问题。目前,隆林实施“烟稻轮作”5837亩,其中择优选择580亩稻田实行稻鱼混养。
“烟稻鱼”“烟稻鸭”“烤烟+玉米”等发展模式,在有限的土地创造更大叠加效益。“稻鱼”“稻鸭”混养生态种养模式,稻田可以为鱼苗、鸭苗生长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鱼类、鸭子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早稻田的有机肥料,共生共养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稻田的经济效益。
轮作是增加作物产量和提高品质的途径之一。除了“烟稻鱼”轮作,隆林还开发“烤烟+玉米”“烤烟+黄豆”“烤烟+哈密瓜”等多种轮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烤烟生产过程中遗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同时多种作物在种植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有着一定的互补效应,通过轮番种植使土壤得到充分利用,实现多作物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单产。
创新推动“烤烟+”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烤烟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既富烟农,也能带动周边部分群众增收。河马村烟农李启照透露,今年其种植的20亩烤烟,按今年收购均价预计收入13万余元,就劳务、租地、肥料等成本3万余元。李启照觉得,“尽管这些年夫妻俩一年四季的劳作异常辛苦,但是生活明显得到了改善,好日子越过越有盼头了。”
在德峨镇保上村烤烟基地,烟苗移栽后,育苗大棚又成了高山哈密瓜种植基地;烟叶采收完毕,种烟基地又变成有机蔬菜基地。
烤烟不仅走进农户,还走进村集体经济。近年来,介廷乡弄昔村党支部积极主动作为,立足本村实际,通过采取“村党组织+村股份经济联合社+群众”的发展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为依托,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烟稻轮作140余亩,让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让300余户1800余人在土地流转或就近就业中获得增收,实现就业顾家两不误。
上述是隆林2023年烤烟生产的一个缩影。隆林烤烟种植面积涉及9个乡(镇)50个村149个屯541户,种植面积达23662亩,其中田烟5837亩,地烟17825亩。今年预计出产烟叶5.2万担,烟叶交售8000万元,创税1600万元,有效促进了产业发展。
推动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隆林各族自治自治县烤烟生产发展中心主任的办王胜强表示,将继续立足隆林实际,积极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持续加大烤烟发展、专业队伍服务力度,推动“烤烟+”综合体产业发展,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进一步实现稳产业、稳就业、稳增收,为乡村振兴力量。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