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防控技术迭代更新,烟农增收更上台阶,产业综合体蓄势待发……采烤季节走烟区,总能轻易察觉到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新气象。
航拍兴仁湾水井村烤烟基地(9月7日摄)。新华网 周远钢 摄
稳住“压舱石”,发动“新引擎”。近年来,贵州烟草商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全力巩固烟叶基础,推动现代烟草产业提质增效,同时,烟草行业还将自身资金、技术、组织优势向烟区深度赋能,为烟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烤烟田里的“新鲜事儿”
烤烟是贵州传统优势农业产业,虽为“传统”产业,但在农业科技赋能下,当下的烤烟在种植方式、组织形式等各环节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细看之下,烤烟田里有不少“新鲜事儿”。今年的烤烟种植季,黔西南州兴仁市的各个烟区,时常能看到一台6轴的无人机在烟田里盘旋。它并不是在喷洒农药,更不是在航拍,而是在往烟田里投放益蝽——一种可以防治烟青虫和斜纹夜蛾的天敌昆虫。
烟农利用无人机投放益蝽。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在兴仁市雨樟烟叶站五里杠育苗工场内,坐落着黔西南州绿色防控天敌繁育基地,这些无人机投放的益蝽就从这个繁育中心被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目前,通过益蝽、蠋蝽、蚜茧蜂等天敌防治烤烟害虫的技术,由于其生态性突出已被烟草行业认可,但要做到大范围推广,必须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繁殖足够数量的蠋蝽。黔西南州绿色防控天敌繁育基地就承担了这样的任务。
“我们研发了恒温、恒湿、恒光的模拟人工气候室,为大规模繁殖天敌昆虫创造了足够空间条件,另外,我们也改变了原来益蝽‘一夫一妻’的配对方式,采取大量混养自由配对的方式,大大缩减了养殖成本。”兴仁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益蝽项目负责人孙智荣介绍,今年繁育基地完成益蝽投放180万头,覆盖烟田3万余亩,益蝽全部无偿提供给烟农,烟农只需承担每亩9元的投放费用。
“未来随着繁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我们还会面向蔬菜、水果等大农业投放天敌昆虫,让农业生产更绿色。”孙智荣说。除了以虫治虫、无人机放虫,“烤烟地里种蔬菜”也算一件“新鲜事儿”。
今年,黔西南州安龙县金叶烤烟合作社利用闲置的烤烟育苗大棚接茬集中培育蔬菜苗,采取“公司+合作社+烟农”模式,以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种植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的方式,在钱相、普坪、栖凤等镇(街道)示范轮种花菜1700亩。合作社无偿提供菜苗给烟农,烟农可在每棵烟杆下种两株菜苗,每亩可种2000株。记者在当地的烟田里看到,烤烟采收后,烟竿仍留在田里,一株株烟竿之间,都被种上了花菜苗,一棵棵绿油油长势喜人。
烟竿间种植的花菜苗(9月7日摄)。新华网 卢志佳 摄
在田间的机耕道上,烟农王益双数起了“烟+菜”的好处:“在烟叶采收快要结束的时候下种,一个是不用重新起垄,另外花菜还能吸收烟地的余肥,病虫害也较少,长得特别好。现在花菜苗种下去,差不多3个月后就可以采收花菜了。”2020年,王益双种植烤烟近200亩,通过接茬种花菜,实现增收30余万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去年搞到事了”。据悉,安龙县发挥烤烟产业优势带动多元产业融合发展,通过采取生产接茬、轮作和设施共用等手段,探索“烤烟+N”产业设计组合,组织技术力量搞好全程服务,积极寻找稳定的市场订单,在全县的连片烟地坝区示范推广种植1万亩。
“这些年烟草做的很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一句话总结就是‘千方百计帮农民增收’,让农业成为有希望的产业。”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高贵说。
产业链上的致富能人
9月,黔西南的各个烟区都是一派忙碌景象,到处可见烟农们采烟、运烟、烤烟的劳动场面。安龙县钱相街道三道墙村的集中烘烤点内,烟农刘承业一会儿看看工人给烟叶编杆,一会儿查看刚烤好的烟叶质量,十分细心地照看着他的十几炕烟。刘承业从2009年开始种植烤烟,从当年的40亩到今年的175亩,刘承业做了12年的烤烟种植大户。这12年,他见证了烤烟产业从田间地头到烘烤收购的巨大变化。
9月7日,刘承业开车将烟叶运到集群烤房。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以前烤烟种植相对分散,机械化程度不高,各个环节也没有专业化分工,当年我种40亩,种植、烘烤都要亲自干,累得不得了。”刘承业说,如今,烟区的路更宽更平了,起垄打窝都用机器了。尤其是各个烟区组建的集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等多个环节为一体的专业服务队,为烟农提供专业化服务,对烟农来说,种烟已经从体力劳动变成脑力劳动了。
“我现在可以算是‘甩手掌柜’了,基本上不用亲自动手干活,每天思考最多的是如何安排工人,如何调配资金,现在农村劳动力紧缺,这些事情也很头疼。”更集中、更专业、机械化程度更高,在刘承业看来,这是烤烟产业乃至整个农业产业发展的方向。
和烤烟产业一起变化的,是刘承业家的“钱袋子”。2019年纯收入26万元,2020年纯收入36万元,今年预计突破40万元,“钱袋子”越来越鼓。“现在家里在县城有一套房,在兴义市还有一套房和几个门面,我和老婆一人一辆小汽车,为了运输烤烟、农资还买了两辆货车。”刘承业说,都是“金叶子”换来的这些家当。
记者发现,随着烤烟产业专业化服务不断推进,部分烟区还诞生了技术型的“农业产业工人”。兴仁市雨樟镇上坝田村村民袁超就是当地的“职业烘烤师”。30岁出头的袁超有闯劲、有责任心,学习能力强,这几年,他和当地的烟农合作社签订协议,“承包”了上坝田村集群烤房,当起了职业烘烤师。
烘烤师袁超在检查刚烤好的烟叶(9月8日摄)。新华网 卢志佳 摄
经过袁超烘烤的烟叶成色好、质量优。烟农们也愿意将烟叶交给袁超烘烤,不仅省心省力,烤烟质量还有保障。今年袁超负责了当地22户烟农、1600担烟叶的烘烤。近年来,烟草行业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烤房,这让袁超的工作强度减轻不少。
“现在的烤房都使用生物质颗粒燃料,机器可以自动添加燃料,烤房温度控制也更精准,烘烤师的工作比以往轻松多了。”为能更好地管理烤房,袁超还以每月5000元的工资请了一名辅助烘烤师来帮忙。每天到烘烤点逐间烤房查看烟叶状态、设备是否正常、生物质颗粒燃料是否充足、指导烟农编烟上炕……这是袁超作为烘烤师的日常。工作虽比原来轻松,但是心头依然“压力山大”。
“这么多烟农信任我,把烟拿给我烤,我要是烤坏了、烤差了,对不起他们的信任,也影响他们的收入。”袁超说。袁超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一炕烟烘干后约有450公斤,每公斤收取3元的烘烤费用,每炕烟收益约1350元,除去燃料、人工成本,算下来30间烤房不到3个月能有3万多元利润,“相当于每月收入1万多”。
除了是优秀的烘烤师,袁超同时也是烤烟种植户,年景正常的情况下,家里的40亩烤烟每年能有10余万元收入。种烟、烤烟让袁超的生活变得有底气。如今,袁超父母60多岁,孩子刚出生不久,对于未来,袁超充满信心,“我要把烤烟继续种下去”。
乡村振兴的“烟草力量”
9月的黔西南秋高气爽,鲁皂水库清澈的湖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一泓碧水,为这片土地解渴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增收致富的希望。鲁皂水库位于兴仁市城南街道,是当地农村灌溉和城市供水的重点水源之一。近10年来,烟草行业在贵州投入34.4亿元,支持建设了40个水源工程,鲁皂水库即是其中之一。
无人机航拍的鲁皂水库及下游农田(9月8日摄)。新华网 周远钢 摄
兴仁市所处的黔西南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当地曾饱受工程性缺水之痛。鲁皂水库的前身鲁皂河是北盘江的一条二级支流,不大的流量勉强支撑着数万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
“以前一到枯水期,我们都要趁有水的时候把家里几百斤的水缸灌满水,因为随时都有可能要停水。”鹧鸪园村村民岑建华还清楚记得当年用水的窘迫。由于缺水,鹧鸪园村村里的水稻收成一直不太好。“田里保不住水,一亩水稻产量最多只有700多斤,跟现在差500斤左右。”村民韦开秀说。
2013年3月,鲁皂水库被列为国家烟草水源工程援建项目。鲁皂水库总投资1.95亿元,其中,烟草行业援建资金1.33余亿元,其余由当地政府出资。鲁皂水库的建成投用,不仅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还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了“产业活水”。韦开秀告诉记者,现在不缺水了,村里发展起了生姜产业和水产养殖,下游的村里还发展了猕猴桃、薏仁米产业,村民们都可以去这些产业基地务工,“水有了,日子就会好起来。”为推动乡村振兴,贵州烟草行业“援水”又“援智”。
今年初,黔西南州烟草专卖局(公司)安排董贤作为乡村振兴的“冲锋军”,来到了安龙县湾水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湾水井村一直以烤烟为主导产业,除了强化烤烟产业助农增收“压舱石”作用,董贤一来到湾水井村,就和村支两委探索“烤烟+N”的产业发展模式,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位烟农正在编烟上炕(9月7日摄)。新华网 卢志佳 摄
今年,除了烤烟产业之外,湾水井还种植了生姜130亩、高粱360亩、辣椒180亩、白芨382亩,除去市场浮动较大的白芨,增收产值预计能达到420万元,提供长期就业岗位40个左右。
“我们以前说要紧紧抓住烟草产业,现在更要紧紧抓住董贤书记。”在湾水井村支书石正富看来,董贤既懂烟草政策又知烟农实情,既熟悉管理工作又掌握农业技术,他的到来,为湾水井村集体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我最大的期望就是董书记能推动烟草行业在我们村建设烟叶产业综合体试点”。
石正富口中的烟叶产业综合体,是当前烟草行业正在试点建设的“粮烟协调、产业配套、多元融合”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在烟区完善设施、配套产业、科技创新、培育先进生产方式,综合体将打造以烟为主,融合特色种养殖业、加工业等配套产业的多元产业体系。目前,贵州烟草行业已在全省推进22个烟叶产业综合体试点工作。一幅“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乡村振兴画卷已徐徐展开。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