冕宁县哈哈现代烟草农业园区5万亩集中连片烟田一角。 特约通讯员 周国璐摄
凉山烟叶,对于中国烟草而言意味着什么?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规模第二大市州级优质烟叶产区,其代表的“清甜香”型风格烟叶进入了“中华”“黄鹤楼”“芙蓉王”“利群”“娇子”等卷烟重点品牌的主料配方,得到了工业企业的高度认可。
凉山烟草,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
——带动全州10个县市917个种烟村烟农走上致富路,助力全州17个县市107个贫困村4100户贫困户2.4万贫困群众摘下了穷帽子,成为凉山州“烟农增收离不得,财政增收弱不得,卷烟工业缺不得,乡村振兴少不得”的战略支柱产业。
近年来,凉山烟区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烟叶生产对卷烟品牌的保障作用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紧扣“在哪种烟、谁来种烟、怎么种烟、为谁种烟”等重点课题,科学谋划、创新发展,从调整产业布局、稳定核心烟区,到减工降本、实现烟叶生产方式现代化转型,再到以烟为主、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奋力推动凉山烟叶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学规划 保护烟田
瞄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取地方支持,稳定核心烟区,优化种植区域,稳固烟叶产业发展基础,高质量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
6月27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凉山州会东县姜州镇山坡上的层层烟田,烟农专业合作社的植保作业队早早来到烟田,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
出生于1988年的弯德村烟农罗昌勇望着漫山遍野的烟田告诉记者:“我们父辈就是烟农,村里有一半以上的人种植烟叶。烟叶实行‘订单式生产’,收入相对稳定,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还能照顾到老人和孩子。”
“会东县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水土资源,非常适合烟叶生产。烤烟是会东县的‘当家产业’,全县建有基本烟田40万亩,烟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极大改善了烟区生产生活条件。烟叶生产中所应用的标准化、模块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直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会东县县长高峰向记者细数烟叶生产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烟田保护,制度先行。早在2005年,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就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构建了基本烟田保护机制,积极推动基本烟田保护,对烟田进行登记造册。为了进一步改善烟区生产条件,也是在2005年,烟草行业在大凉山吹响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号角,至今,已累计投入46亿元建设烟水、烟路、烤房等烟叶基础设施项目30.24万件,建成了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
今年,凉山州委州政府又进一步明确,将烟叶产业纳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对基本烟田统一编码并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分类建档立卡,实行精准管理、退补平衡,推进建管用一体化,稳定基本烟田规模。为确保烟叶产业持续稳定发展,凉山州委州政府还持续完善“州级领导和州直部门联系县市、县市领导包片乡镇、乡镇干部蹲点村组、村组干部帮助农户”的机制,认真落实各级烟叶生产联席会议制度,确保核心烟区稳定发展。
近年来,为优化烟叶结构,凉山州烟草专卖局(公司)抓住时机,大力开展“三优化”工作: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在烟叶计划分配上向生态条件好、生产能力强的优势区域转移,提高规模连片种植水平;进一步优化种植地块,向好田好地、具备轮作条件的地块转移;进一步优化烟农队伍,引导烟农走规模化、职业化之路。
如今,凉山烟区通过充分挖掘优势生态资源,引导烟叶生产向最适宜区、连片种植区、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集中,烟叶质量特色稳定延续,四川烟叶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烟区乡村振兴,高质量建设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共同制定了《关于加强烟田保护推动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强化政策支撑、夯实发展基础,加强烟田保护、筑牢产业根本,建强烟农队伍、激发主体活力,推进绿色生产、积聚转型动能等方面,推动四川烟叶供需协调平衡、原料供给优质高效、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 转型发展
减工降本增效,着重推进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专业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等,烟叶生产方式逐步向现代化转型
抓好烟叶生产,稳固烟叶基础,守好烟叶基本盘,事关行业高质量发展全局。稳固烟叶基础,关键在于稳定烟农种烟信心、减工降本增效、提高种烟收益,而这些都需要实现烟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在国家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四川省局(公司)倾心指导下,凉山州局(公司)以需求为导向,围绕产业链紧密部署创新链,在育苗技术创新研究、新型一体肥研发、病虫害智能测报技术、山地小型农机具开发、新能源烘烤技术装备、烟草废弃物多功能利用等方面,着力产业应用,全力创新突破,不断加快烟叶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近两年,最让大凉山烟农津津乐道的是精准防雹体系。2019年以来,凉山州构建了“政府领导、行业主导、部门协作、专业服务”的精准防雹体系,做到了气象监测全覆盖,实现了预警预报、精准作业一体化,年均冰雹灾害减损比例70%以上,解决了烟农后顾之忧。
为稳定烟农队伍,凉山州局(公司)围绕稳定传统铁杆烟农、培育新型职业烟农、回引青年烟农,在计划分配、技术指导、土地流转、保险保障、专业化服务等方面予以倾斜,完善技术指导、服务保障、灾害防御、保险兜底等保障体系,探索职业烟农补充养老保险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烟农获得感和归属感。
自2020年起,为了解决服务烟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凉山州局(公司)面向广大烟农量身打造了“业务一网通办、需求一键到位、服务一点即应”的一站式烟农服务平台——“一点通”烟农服务App。该平台可为烟农提供土地流转、用工介绍、机耕和惠农金融等服务,让数据多跑路,让烟农少跑腿。
例如,烟农可通过App查看土地流转信息,高效、便捷进行土地流转,还可通过App在线办理惠农贷款、惠农理财、自动缴费等,平台今年累计为烟农提供惠农贷款4.4亿元。
数字化是提升发展质效的关键举措。“下一步,我们要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贯通烟叶生产全过程,努力实现全产业链各要素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对内实现科学决策、统一管理、集中调配,对外服务烟农,实现烟叶质量全过程追溯,开启‘智慧农业’的新征程。”凉山州局(公司)局长、经理郭明全介绍。
规模化是烟草农业现代化转型的基础。“近年来,凉山烟区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一是按照政府主导、烟农参与、行业扶持的机制,共同搭建土地流转平台;二是建立‘土地银行’,按照‘烟农自愿存入闲置土地,政府和行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开拍卖土地经营权’的流程,实现土地流转;三是合作社及村组通过调查摸底、规划布局、组织流转、连片经营的模式进行土地流转,满足烟农规模化种植的需求。”凉山州局(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杨柳介绍。目前,全州烟叶百亩连片率达到90%;有万担乡67个,种植面积约占全州烟叶面积的85%;有千亩村306个,种植面积约占全州烟叶面积的81%;烟农户均规模22.1亩。
专业化是稳定烟叶产业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烟叶整体质量水平的有效方式。近年来,凉山烟区以减工、降本、提质、增效为目标,利用全州29个烟农专业合作社、487支专业化服务队伍、7716名专业服务人员,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烘烤等专业化、现代化的生产服务。
机械化是促进降本增效、稳定烟叶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凉山烟区坚持“结合地貌、量身打造、适配山地、全面配套”的思路,围绕减少用工量,按照“筛选引进、优化改进、自主研发”三种方式,重点突破山地、丘陵、二半山区高效专用农机研发,积极推广轻简型实用农机。目前,凉山烟区烟叶生产的11个重点环节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为高效作业、轻松种烟做好了准备。
科技创新 驱动发展
以院企联创烟叶技术中心为依托,不断完善烟叶生产创新体系,开展技术创新,注重成果转化,打造提质增效的核心支撑
6月,会理县现代烟草产业科技示范园一派欣欣向荣。这里正在进行不同品种烟叶栽培、烘烤对比试验,以挖掘烟叶风格特色,提升烟叶内在质量。示范园内建有烟蚜茧蜂繁育大棚、七星瓢虫繁育基地,以提升绿色防控技术,实现烟叶绿色发展;育苗棚里种有羊肚菌、五彩番茄、香菇等,以进一步拓宽烟农增收渠道。
创新的力度决定着高质量发展的深度。近年来,凉山州局(公司)注重“科技兴烟”,不断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投入、工商研协同、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激励、人才培养使用“五大机制”,以创新发展增强现代烟草农业的内生动力。
在西昌市大兴乡,有一座占地224亩的科研场所,这就是凉山州局(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联合创建的凉山州院企联创烟叶技术中心。该技术中心围绕品种、栽培、植保、烘烤等重点课题,分别组建创新团队,取得了以七星瓢虫防治蚜虫、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防治黑胫病、新能源烤房为代表的一系列科研成果,这些成果在烟叶生产中得到了大面积推广与应用,为凉山烟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自2017年成立以来,院企联创烟叶技术中心获得了各类科技成果26项,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申请专利67件,已获授权专利40件;发表论文98篇,登记软件著作权4项,参与编写专著6册。
科技创新为凉山烟区织就了“绿色防护网”,绿色生产体系有力助推了烟叶转型升级。“十三五”时期,凉山烟区全面加快推进无人机植保、绿色防控、菌剂生产、有机肥施用、农残控制、新能源烘烤等重点措施落地,依托烟农专业合作社开展七星瓢虫工厂化繁殖,推广七星瓢虫应用74.3万亩(其中2020年30万亩)、烟蚜茧蜂应用370.23万亩(其中2020年56.09万亩),构建了烟草主要虫害立体防控技术体系,实现生物防治蚜虫技术全覆盖。
土壤是烟叶赖以生存的基础。多年来,凉山烟区一直致力于土壤保育,采用农家肥和生物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沼液沼渣还田等方式,培肥烟田土壤地力,保证烟叶可持续发展。早在2004年,凉山烟区就开始推进绿肥种植补贴,近几年更是加大了光叶紫花苕等绿肥种植的规模,年平均种植绿肥作物30万亩以上,有效提升了土壤质量。
不仅如此,为了让土壤更肥、天空更蓝、烟叶更优,凉山烟区还构建起生态循环生产模式,示范打造了“绿肥种植—牲畜养殖—厩肥还田”“烟叶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生物质燃料烘烤烟叶—生物质燃料灰分还田”“烟田地膜回收—再利用生产烟用物资”3条循环发展产业链,既提升了烟叶质量安全,又保护了自然环境、提高了烟农收益,走出了一条质量内涵、特色发展、环境友好之路。
产业融合 促农增收
围绕“烟叶主体、产业融合”,探索多方合作发展模式,延伸烟叶生产产业链,提升烟农多元收入水平,持续带动烟农致富
今年4月,西昌市正中食品有限公司凭借着新研制出的苦荞沙琪玛,在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上拿到了1200万元的订单。6月2日,冕宁县基本烟田里的苦荞成熟,苦荞沙琪玛生产线正式开始生产,产品被运往全国各地的各大商超。
“苦荞是大凉山特色优质作物,耐干旱,与烟叶轮作可以更好地保护土壤、稳定烟田。我们探索建立了‘合作社+烟农+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发展模式,由合作社组织烟农种植,西昌学院负责技术支持,龙头企业和电商平台保障销路,为烟农多元增收构建起良好的运行模式。”凉山州局(公司)副经理钱宇介绍。
近年来,凉山烟区坚持以烟为主,积极探索烟与粮、荞、蒜、豆、苕、菌种植等其他非烟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打造“合作社+龙头企业+烟农”的模式,充分利用闲置育苗大棚、烤房等烟叶生产基础设施探索多种项目,推动多元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凉山州局(公司)积极引导烟农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有机化肥生产、生物质燃料生产、废旧地膜回收处理、七星瓢虫繁育、农家肥微生物菌剂扩繁等产业配套和多元加工,延伸烟叶生产产业链,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确保烟农持续增收。
在冕宁县若水镇丰乐村现代烟草农业综合合作社,有一座高效生态有机肥料厂,就是采用“合作社+龙头企业+烟农”模式建成的。“烟农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统一将土地交给合作社租给肥料厂使用,烟农得到土地流转金;每生产1吨高效农家肥,合作社可分红55元,每年预计收益110万元以上;烟农可以在肥料厂打工,年底可以得到‘土地流转+分红+务工’的现金收益。”合作社社长姚兴洪告诉记者。
“十三五”期间,凉山烟区聚焦接茬轮作和共用设施,实现烟田和设施循环利用,打造了“北部烟区30万亩烟荞产业带”“中部烟区3万亩烟蒜产业带”“南部烟区19万亩烟豆产业带”“全州烟区40万亩烟苕产业带”4大产业带,并在烟叶生产基础设施综合利用的基础上,积极探索菌类、果蔬、养殖等3类项目。
为促进烟农多元增收,凉山烟区还积极打造产品品牌效应,加强产品销售渠道建设。现在,凉山烟区拥有了“金攀西”行业自有品牌,并获准使用凉山州政府拥有的“大凉山”区域公共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在销售渠道上,利用以“诚至诚”为代表的行业自建渠道、以金叶惠农商城为代表的合作社自有渠道,以蜀润农业为代表的销售平台,让产品销售坐上“直通车”。
五年来,凉山烟区累计实现多元生产产值37.43亿元,其中,2020年实现增收产值7.49亿元。
“‘在哪种烟’解答的是发展基础问题,‘谁来种烟’解答的是发展主体问题,‘怎样种烟’解答的是发展方式问题,‘为谁种烟’解答的是发展导向问题,这些都是影响烟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面向未来,我们将把稳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把促增收作为使命担当,把优供给作为主攻方向,把严规范作为生命线,努力建好重点卷烟品牌第一车间,持续巩固全国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地位,服务好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大局。”四川省局(公司)局长、总经理董秀明如是说。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