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烟叶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各烟叶产区持续促进产业融合,切实落实共同发展理念,高标准打造产业综合体试点,积极推动“烟叶+多元产业”发展,抓实产业综合体建设,构建起“稳烟区、稳烟田、稳烟农”的长效发展机制,助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构建烟区发展新格局
云南省局(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包毅
云南省局(公司)高度重视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探索构建以烟为主、优势互补,创新模式、稳定烟农,转型升级、做强主业,烟农增收、产业振兴的烟区发展新格局。
2020年,云南有17个烟区产业综合体被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经综合评价,6家产业综合体建设成效显著,进入全国前20名。其中,红河弥勒虹溪、文山砚山木瓜铺、大理湾桥、昆明石林西街口4个产业综合体进入全国前5名。
为切实解决好烟区、烟农、烟叶相关问题,提高烟农增收水平、助力乡村振兴,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高度重视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探索构建以烟为主、优势互补,创新模式、稳定烟农,转型升级、做强主业,烟农增收、产业振兴的烟区发展新格局,致力于把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成高端特色烟叶示范区、“三变”改革先行区、烟区产业融合发展典范区、品牌农业发展运营引领区和烟区现代科技应用试验区,驱动云南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驶上快车道。
下功夫稳固烟叶主体地位
全国烟叶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重视烟叶在行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云南烟草商业系统切实增强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着力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赢得主动,在建设烟区产业综合体时,把打造高端特色烟叶示范区作为首要任务。
落实先进适用技术到位率。全面构建烟叶和多元产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综合体内绿色防控技术100%覆盖、有机肥施用100%覆盖、上六片烟叶一次性成熟采烤技术到位率达到80%以上,新能源烘烤、采烤一体化、水肥一体化等重点技术得到较好应用。
提升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多数烟区产业综合体移栽前机械一体化作业率达到100%,亩均用工量降到15个以内。以“双创基地”为平台,开展烟叶生产从育苗、整地到采收、仓储、调拨全程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研发及示范。
丰富精益化管理手段。建设农机作业远程监测、水肥一体化、农情监测系统、智能烘烤系统等,实现综合体内烟叶和非烟产业生产管理全程精准管控。积极探索烟叶数字化转型,先行先试“一部手机种好烟”App,推动烟叶全要素、全业务、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
多元化规划烟区产业体系
一直以来,云南烟草商业系统始终遵循“围绕烟叶建产业,建好产业促烟叶”的基本方针,立足全省烟区优质土地资源、烟基设施资源和特色生态资源,开展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
建好延伸产业。坚持立足主业有需求、利润有保障、市场有空间,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引导烟区产业综合体所在区域发展生物质燃料加工、有机肥生产、废旧地膜再利用三类产业,强化烟叶主业“黏性”,支持烟叶高质量发展。2020年,全省17个综合体共加工生物质燃料1.81万吨,收入1425万元;生产有机肥2.24万吨,收入2800多万元;回收地膜1万吨,收入686万元。
做好烟后产业。云南烟叶产区光热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发展烟后产业。各烟叶产区积极探索,引导烟农种植豆类、甜脆玉米等产值较高且能保育土壤的作物,提高土地产出率。2020年,全省17个综合体种植菜豌豆、水晶豌豆、荷兰豆等各种豆类作物9250亩,实现产值5650万元。
引入轮作产业。积极引入能与烟叶轮作相适应的、互补高效的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以“三控”牢牢掌握产业发展主导权——产前控种质,红河弥勒虹溪综合体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杂交玉米制种”“全株青贮玉米种管收”试验示范和水稻新种质资源选育,甄选最适宜综合体独特生态环境的特色种质资源;产中控标准,建设3000亩高原特色云香软香米基地,确立“清香润口”优质、特色、有机生产技术标准,获得消费者认可;产后控渠道,自主注册5个云香系列品牌,与全省打造的“云香印象”终端店形象识别系统相统一,充分发挥自有渠道资源影响力,同时与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强化渠道掌控能力。
拓思路创新组织经营模式
全省17个综合体初步形成了村组、农业公司、合作社三种集约经营管理模式,不同程度保障了烟农利益、稳定了烟农收入。
村组集约经营管理模式。以曲靖马鸣新楼房村为代表的7个综合体以村级行政组织为主体流转土地1.2万亩,统一规划产业、统一生产管理、统一对接市场,形成“村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产联利模式。新楼房综合体建立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基层组织争红旗、党员干部争标兵、农民群众争积分“三联三争”运营机制,统一流转4500亩土地,烟农获得每亩800元的土地保障金、年净收入50%的分红、每月务工3000元收入和超额奖励。
农业公司集约经营模式。红河、玉溪两家农业公司主动承担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任务,建立“烟草企业+合作社+烟农”的核心烟区发展新模式。红河弘毅公司流转核心烟区土地5430亩,实行以烟为主、多业协调的种植制度。当地合作社引导烟农转型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公司、合作社、烟农三者目标同向、效益同增。
烟农合作社集约经营模式。大理湾桥等7个综合体以合作社为主体,统一流转土地1.4万亩,实行“烟叶种植在户、服务在社”“非烟种植在户、经营在社”的模式。大理苍叶合作社集中流转洱海沿岸土地1210亩,组织133户烟农种植烤烟、有机水稻和藜麦,既保证了核心烟区烟叶种植,又稳定了烟农队伍。
各烟区烟田综合产出率、劳动生产率、总体效益大大提升。烟田综合产出率提升。豆类、羊肚菌等烟后产品,亩均增加烟田综合收益4000~9000元。特色水稻、甜脆玉米等烟田轮作产业,亩均实现综合收益6000~10000元。劳动生产率提升。烟区产业综合体重新调整和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推动产业集中规模化种植、劳动力集约化利用。曲靖马鸣综合体17名党员亮出身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78名职业烟农发挥技术带头作用,实现管理、技术、劳力科学组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总体效益提升。全省综合体年度收入6.63亿元,烟农获得收入5.62亿元。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也促进了烟农增收水平整体提升,2020年,云南烟农多元化产业增收31.9亿元,净收入增加16.9亿元。
未来,云南烟草商业系统将充分发挥全省“两烟”生产经营资源要素优势,积极探索“烟叶+非烟”“双订单、双合同”产业发展模式,着力建立政、工、商、农四方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努力把烟区产业综合体建成烟叶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不断厚植烟叶原料高质量供应根基。
[云南省局(公司)]
主业稳收 辅业增收 扶贫助收
刘杨
2020年,四川省烟草专卖局(公司)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的安排部署,坚持“以烟为主”原则,围绕“模式运作好、设施配套好、产业组合好、市场销售好、烟农收益好”目标,依托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试点,将促进烟农增收融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大局,持续巩固“主业稳收、辅业增收、扶贫助收”的烟农增收格局,全省4个试点全部被国家局评为优秀产业综合体试点。
主要措施及成效
综合体运作模式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村社带动、行业推动”的建设思路,把烟区产业综合体打造成为稳定烟区、稳定烟农的样板田。一是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把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纳入当地政府乡村振兴规划和“十四五”农业规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划中,配套资金开展综合体路网布局、渠系完善、灌溉蓄水、旅游观光等基础设施建设。凉山会理南阁综合体在省烟办支持下开展滴灌项目,保障烟叶正常生产。二是创新培育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培育职业烟农,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凉山冕宁哈哈综合体建立烟农“租赁+务工+分红”的收益机制,实现烟农“自家田里打工、自己村里上班”的新局面。支持引导烟农专业合作社挖掘本地资源特色,围绕烟叶延伸产业链,开展多元产业产地直销,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三是充分发挥行业推动作用。四川省局(公司)制定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完善保障措施,稳步推进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
土地集中经营成效明显。一是核心烟区试点。各烟区均把自然气候条件最优、烟叶风格特色最显、工业原料需求最旺的区域作为综合体试点区域。二是土地集中连片。各试点利用村委会或合作社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用好用活土地经营权,签订土地流转年限均在5年以上,凉山会理南阁综合体和攀枝花米易普威综合体探索烟农“土地入股+分红”的模式,推动土地流转健康发展。三是烟田宜机化程度高。各试点以土地整理为基础,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为目标,破田去梗,改造缓坡河滩地、田间道路,整治完善渠系、农机下田通道,同时修建水池满足灌溉蓄水,确保大中型机械作业条件。
“烟叶+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坚持稳定烟叶主业。始终把做强主业作为综合体建设的首要任务,坚持开展绿色防控和土壤保育,落实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提升烟叶质量。依托职业烟农培育、轻简农机具推广、专业化服务等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减工降本,提高烟农种烟效益,试点户均面积较全省户均面积提高15.2亩,亩均用工数量有所减少。二是科学优化产业组合。各试点因地制宜选择“烟+水稻”“烟+蔬菜”等非烟产业,采取烟叶生产轮作、设施共用等方式,以销定产发展多元产业。三是稳步推进产业融合。重点围绕烟叶生产,提高烟田复种指数,拓展生物质燃料生产、农业废弃物回收加工处理等配套项目,以烟叶生产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凉山会理南阁、宜宾珙县下罗坝综合体引导合作社依托当地加工企业开展农特产品加工,建立分拣、冷藏仓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攀枝花米易普威综合体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积极打造“烤烟+康养旅游”产业链,修建观光长廊等设施,依托“三花节”将综合体打造成康养旅游精品。
市场销售渠道不断拓展。各试点依托行业或合作社注册了“大凉山”“土鲜森”“迷陽果韵”等非烟品牌,并统一管理,坚持订单生产,探索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打通市场销路,确保烟农收益稳定。凉山冕宁哈哈、会理南阁综合体借助卷烟物流和零售体系,开展多元化产品销售,积极探索物流配送共用、终端共享新模式。
综合体建设成效明显。围绕“模式运作好、设施配套好、产业组合好、市场销售好、烟农收益好”建设目标,各试点深入推进烟农增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综合产值效益明显。2020年各试点烟叶和非烟年亩均实现产值7600元以上,其中烟叶亩均收入4200元以上,非烟亩均收入3400元以上;人均土地及务工收入3.1万元以上。烟区产业综合体试点建设大大提升了全省烟农的增收水平,2020年四川烟农多元增收实现产值10.91亿元,净利润4.76亿元。二是设施资源综合利用率提升。各试点利用闲置育苗棚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药材等高价值作物的种植,建立了成熟的育苗设施综合利用体系,凉山会理南阁综合体利用闲置烤房开展七星瓢虫繁育工作,实现生物防治规模化生产。三是农业资源利用率提高。2020年,凉山会理南阁、攀枝花米易普威综合体共计生产有机肥2万余吨,产值2600余万元;凉山冕宁哈哈综合体回收废旧农膜261.5吨,产值52.32万元,生物质燃料加工80吨,产值7.4万元。
对下一步工作的思考
坚持做强烟叶主业,稳定烟叶烟区烟农。将烟区产业综合体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作为稳定烟叶、烟农和烟区的重要抓手,确保烟叶主业地位不动摇,确保烟农主体地位不动摇。围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做文章,把产业综合体作为高端特色优质烟叶的集中展示区,集中推进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集中推进全程机械化作业、集中展示绿色生产和创新技术应用,确保烟叶在高端卷烟品牌配方中的占比稳步提升。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为烟农增收注入动力。始终坚持“以烟为主”原则,以做强主业为核心,做优辅业为补充,推进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烟叶生产全产业链布局多元化项目,大力推进有机肥工程化生产、生物质燃料就近生产和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工作。积极探索特色订单农业,推进烟叶与非烟作物“双合同、双订单”。固化“烟叶+N”组合,优先选择与烟叶互补的成熟产业,避免主业辅业竞争,切实提升烟农综合收益。
着力实施产品提质,促进辅业转型发展。积极指导烟农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健全完善非烟产业生产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多元经营产品绿色、安全,切实做好烟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四川省局(公司)]
打好“组合拳” 实施富民工程
何轶 顾怀胜 赵玉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常年种植烤烟50万亩,每年收购烟叶120万担左右,是贵州第一大烟区。2020年,毕节市局(公司)按照国家烟草专卖局和贵州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安排部署,聚焦“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总体目标,以烟叶生产为主导、以集聚资源要素为重点、以产业融合为支撑、以多方共赢为目标,开展5个烟叶产业综合体的探索与实践,助推烟叶增效、烟农增收、生态增值、乡村振兴。5个产业综合体试点总面积7689亩,涉及5个乡镇8个自然村,2020年种植烤烟5244亩,轮作种植特色蔬菜、小麦等作物2445亩,套作种植头花蓼等中药材500余亩,接茬种植绿肥、特色蔬菜4500余亩,依托产业综合体建成年产100吨面条的加工厂1个、5000吨规模的生物质颗粒生产线1条、10000吨规模的牛粪有机肥生产加工厂1个、2000吨规模的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中心1个。全年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亩均综合产值达6500余元,解决了1390人的就业问题。
着力打好“烟叶+N”组合拳
围绕综合体建设要求,毕节市局(公司)集聚资源要素,优化组织方式,着力打好“烟叶+N”组合拳,打造“1333”富民工程,即以“三变一体”(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搭建烟农、政府及村集体、烟草等多方利益共同体)改革为核心,聚力培育以村集体合作社为核心的综合体建设经营主体;以政府主导、产业主体、烟农主力为3大重心,汇聚建设合力;通过系统构建资源、市场、技术3大保障体系,最终实现“烟叶强、烟区美、烟农富”3大目标。
完善机制、集聚土地。借鉴国内大农业“三变”改革试点经验,结合5个综合体实际,全面盘活存量资源,激活发展要素,由镇村两级牵头,搭建以村集体合作社为核心载体的土地流转平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盈余分配机制。按照“政府主导、产业驱动、合作社主力”的要求,将合作社作为土地流转平台的职能进一步制度化、流程化、规范化。流转的土地统一由村集体合作社按照市场化、规模化、区域化原则合理划分为烤烟种植区、轮作区、特色蔬菜种植区以及相关产业种植区。村集体合作社对土地入股的社员实行保底分红(保底分红标准为500元/亩)。合作社经营产生盈余后二次分红,70%的盈余作为村集体合作社社员分红,30%的盈余作为村集体合作社再发展资金。2020年,5个综合体共流转土地5950亩,占试点面积的77%。
创新组织、高效运行。探索“烟草+合作社+烟农”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毕节烟草负责综合体总体规划、技术指导及政策支持,村集体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产业配套及设施建设,烟农转化为经营主体或产业工人。其中,烤烟种植由合作社转包给种植专业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配套产业由合作社统一组织烟农开展生产经营。采取“村集体合作社+烟农合作社”的方式,不断强化烟农合作社在专业化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共同培育产业工人队伍。2020年,5个综合体共培育种植专业户115个、家庭农场9个、种植型合作社2个、产业工人665人,全面稳定了烟叶种植主体。
产业融合,提升价值。做强烟叶主业,做优产业配套,做实两个循环产业,实现烟区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围绕品牌导向型基地单元建设要求,全面推行定制化生产、精益化管理,遵循生产节令,主攻烟叶生产重点技术落实到位,确保专业化服务全覆盖,强力推进绿色生产,打造优质特色烟叶,实现烟叶产值最大化。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做好产业配套,由村集体合作社衔接订单,结合烟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抓好烟地轮作、套作、接茬种植及设施综合利用等工作,其中,烤烟轮作区种植特色蔬菜、小麦、青贮玉米等经济作物2445亩,套作种植头花蓼等中药材500余亩,接茬种植绿肥、特色蔬菜4500余亩;利用4.5万平方米育苗大棚及烘烤设施开展食用菌、特色蔬菜种植。三是紧扣烟叶生产需要,做实生物质燃料、有机肥两个循环产业。利用烟秆资源,启动“烟秆—生物质加工颗粒—燃料—烟叶烘烤”循环产业,建成加工能力为5000吨的生物质颗粒生产线,满足毕节东部烟区烟叶烘烤需要;依托恒大援建的大型养牛场和烟地轮作青贮玉米的优势,全力打造“青贮玉米—饲料—牛粪—有机肥”循环产业,建设10000吨规模的牛粪有机肥生产加工厂,实现青贮饲料订单生产和牛粪有机肥的规模化生产,助力产业循环发展。
完善设施,夯实基础。按照完善提升原则,整合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综合体现有设施的基础上,推动“8+1”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以打造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和“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烟田为目标,配套建设田间灌桩117个,增设田间作业便道1.6公里,配置12台大型犁土机,升级改造46座生物质烤房。
实现综合效益最大化
土地流转平台化。以村集体合作社为土地流转平台,按照土地“三权”分离原则,健全和完善了村集体合作社流转土地机制。2020年围绕烟叶主业流转土地5950亩,由村集体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组织、统一配套、统一经营,实现烟区稳定、产业发展、多方共赢。
设施利用高效化。在综合体内,充分发挥高标准烟田、烟区道路、烟田水利、育苗工场、烘烤工场等基础设施作用,实现综合体内机械作业率80%以上,清洁能源烘烤100%,设施综合利用率85%以上。
产业融合多元化。在确保烟叶稳固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配套种植、加工和循环产业,按照“原料供给—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品牌建设”发展模式,构建完整的原料供应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发展体系,聚力发展全产业链多元发展产业体系。
产品开发订单化。依托毕节高山冷凉蔬菜品牌效应,综合体配套的特色蔬菜均通过地方政府平台与北京、重庆、广州等城市的经销商签订市场订单,实现定制生产、定向销售;生物质颗粒及有机肥两个循环产业按照烟叶生产需求组织生产。
[贵州毕节市局(公司)]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