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50所高校中,控烟志愿服务的覆盖和推广无疑是一项值得称赞的举措。然而,仅仅依靠志愿团队的努力,恐怕难以在控烟这场持久战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控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上改变吸烟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界限分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才是控烟志愿服务的前提和基础。
一、吸烟环境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
吸烟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环境因素尤为重要。对于绝大多数已经成年的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形成吸烟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他们受到同伴压力、社会认同、个人好奇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容易在吸烟环境中开始尝试吸烟,并逐渐形成习惯。
研究表明,吸烟环境的建设对于大学生吸烟行为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一个无烟的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接触烟草的机会,降低他们尝试吸烟的可能性。同时,规划出一个界限分明的吸烟场所也有助于尊重那些有吸烟习惯的师生有地方可吸,也避免二手烟对于其他人员的侵扰。
二、当前高校吸烟环境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虽然北京市在控烟志愿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吸烟环境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高校的吸烟区域设置不合理,吸烟点过少或过于集中,导致非吸烟者在校园内难以避免二手烟的侵害。其次,一些高校扯着道德的大旗对校内吸烟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太大,导致有烟瘾的师生在校园内无处遁寻。这些都是当前校园内吸烟环境的现状。
三、加强吸烟环境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更好地推进控烟志愿服务,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吸烟环境建设:
1. 合理设置吸烟区域。高校应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吸烟区域,避免吸烟点过于集中,减少非吸烟者接触二手烟的机会。同时,应该在吸烟区域设置明显的标识,提醒吸烟者注意自己的行为,减少对他人的干扰。
2. 加强吸烟行为的监管和处罚。高校应该加强对吸烟行为的监管,对于违反规定在非吸烟区域吸烟的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处罚。通过监管和处罚,可以有效地遏制吸烟行为在校园内的蔓延。
3. 开展有效的控烟宣传教育。高校应该利用各种渠道和方式,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提高学生对吸烟危害的认识,增强他们拒绝吸烟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控烟志愿服务,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吸烟环境。
4. 建立长效机制。控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来保证其持续进行。高校应该将控烟工作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制定明确的控烟目标和计划,确保控烟工作的有效开展。
控烟志愿服务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对于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减少烟草危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仅仅依靠志愿团队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源头上改变吸烟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有界限的吸烟环境与无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控烟志愿服务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实现控烟的目标。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