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反食品浪费工作方案》,剑指多个食品浪费环节,信息量满满。其中包括:支持并规范商家销售“临期食品”!
该《方案》中第十条指出,针对临期品应健全临期食品销售体系。优化食品标识制度,鼓励食品生产者在食品包装上明确标识“最佳食用日期”和“保质日期”,支持食品生产经营者以优惠价格销售临近“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
指导超市、商场等食品经营者加强日常检查,对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分类管理,作特别标识或者集中陈列出售,并特别指出相关部门做好督导工作(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年轻人为何热衷临期食品?
相比于热衷抢购打折货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似乎才是临期市场的主力军。
在豆瓣平台上,“我爱临期食品”小组成立仅仅一年,成员已经暴涨到8.6万人。在这里,许多网友自发“安利”自己购买过的临期食品:3块钱的依云矿泉水,1块钱的乐事薯片,5毛钱的好丽友熊猫派等打到“骨折”的零食比比皆是。
根据《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目前中国临期食品主力消费者为年轻人,年龄介于26-35岁的占比47.8%。过去一年有210万人在某宝上选购临期食品。
临期食品的火热,首先得益于近几年的国家政策支持。早在2019年,国家就发布了食品行业安全工作意见,明确督促企业需要对食品的保质期标识和进货验收记录等严格执行,并严令禁止过期食品翻新销售的行为,在如此严格的政策之下,过期食品只能走向被销毁这条路,这对于临期食品行业而言无疑是个发展良机。与此同时,2020年全国总工会还颁发通知,提倡减少餐饮、食品浪费,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临期食品行业也起到了鼓励的作用。
另一方面,消费者观念的转变也极大地促进了临期食品行业的发展。对于喜欢高品质消费但消费能力又有些欠缺的年轻群体而言,目前许多食品的价格都不在他们所能承受的范围内,临期食品本质上并未变质,只要在期限内食用完就没有大碍,而临期食品的价格却远远低于原价,无疑成为了最佳选择。
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已达300亿
以往食品大多只有两种走向,被吃掉或者被处理掉。被吃掉的往往都是在保质期内的食品,而临期或过期的食品很多只能被处理掉。不过近些年来,临期食品迎来了新的“命运”,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购买临期食品。
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发布的《消费升级背景下零食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06年-2016年,我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从4240.36亿元增长到22156.4亿元,预测到2020年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将接近3万亿元。保守假设每年零食行业有1%的库存沉淀计算,2020年临期商品的行业规模还能达到约300亿元。
临期食品正在撑起百亿市场,面对潜在规模庞大的临期食品市场,自然吸引了不少玩家。2020年年初经历了疫情之后,上游商家库存积压较为严重并寻求临期清仓途径,因此在2020年年末不少玩家陆续进场,在资本的助力下跑马圈地。
临期品市场谁能笑到最后?
随着临期品在消费中的规范化、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化,势必让投资客看到新一轮商机,面对百万亿的市场蛋糕,想要笑到最后也绝非易事。
首先,临期食品市场虽大,但“弱者”仍寸步难行;临期食品市场的行业特殊性决定了其对于选品、库存管理与运输周转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虽说一些电商平台拥有着绝对的价格优势,但在物流周期上却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其次,“品牌化”构筑企业护城河,供应链决定品牌能否脱颖而出;于消费者而言,临期食品店内的价格与食品质量是引导消费者进店的最大动力,折扣店的突破口在于与供给侧和货架的管控能力,一家拥有稳定的货源、货品的多样性与价格的高低也是在临期食品市场中商家的核心竞争力。
而企业的品牌化更是为品牌构筑了一道护城河,对于临期食品市场而言,品牌化意味着对上游供应链的话语权,只有企业品牌足够影响市场,才可以更大化的丰富商品池。
这次国家发改委的动作仅仅是一个开始,未来临期品市场将会越来越规范化。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