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从2010年到2022年,云南烟草系统老中青集合的科研人,成功培育出以“蚜”还“蚜”的蚜茧蜂,掌握了一块绿色防控的核心“芯片”,形成了自主掌控的“繁、收、储、运、用”全链条专利技术,广泛运用于烟叶生产并辐射大农业,成为全球生物防治领域标杆,是烟草行业“产学研用”一体化最成功的范例和云南烟草、中国烟草绿色发展最靓丽的名片。
今天,我们对部分为“蜂”而狂的科研人进行素描,致敬他们的初心温柔了岁月,感谢他们的匠心成就了经典,追逐他们的身影为“绿色发展”谱写的诗行。
彼时“蜂”起尚未休
“尽管该项科研有许多后起之秀,但蚜茧蜂的保种非常重要。我还是放心不下。”被称为云南蚜茧蜂的创始人、“蚜茧蜂妈妈”的杨硕媛,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守在位于玉溪市红塔区马桥的蚜茧蜂僵蚜产品生产基地。
大学毕业分配到玉溪市红塔区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工作的杨硕媛,在基层工作时发现,烟叶蚜虫可危害到老百姓绝收,看着一年甚于一年加大药量,蚜虫却更加肆虐,学植保专业的她,决心繁殖蚜虫的天敌之一蚜茧蜂作为农药的替代品。
烟蚜茧蜂寄生蚜虫
在公司的支持下,她开始了科研探索。她首先普查云南烟蚜的来源、种类及天敌分别有多少种,这个工作一直做了很多年。那时,交通及科研条件不具备,在正常工作之余,她背着行李驻扎在村委会,披星戴月穿梭于田间地块寻找蚜虫和蚜茧蜂,忙不过来就自己掏钱请农民帮忙捉虫供研究。
“面壁十年”的精神、甘坐“冷板凳”的态度、接受失败的残酷……这些,她都坚持了下来,这一坚持,就是一生。
她进行了数千次大胆探索试验,在云南所有烟区的田间地头进行现场培训与技术指导。她在国内率先研究成功在冬季作物期繁殖释放蚜茧蜂防治甘蓝蚜、豆蚜、萝卜蚜和菜蚜等蚜虫。
她曾荣获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2014年度云南省劳动模范”及中国科协“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殊荣。蚜茧蜂防治蚜虫的研发得到了玉溪市局(公司)、云南省局(公司)、国家局(总公司)的重视和支持,刚毕业的大学生、系统里有经验的专家也陆续加入了研发队伍。
僵蚜繁育
“像看到自己抚育的孩子成长为生物防治的良将报效祖国,所有的辛劳在这一刻都有了至高荣誉的回报。”在该项技术及应用相继获得中国烟草总公司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云南省2022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时候,杨硕媛既欣慰,又激动。
2010年,学习植保专业、时任省局(公司)科技处副处长的余砚碧担任了“寄生性天敌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重大专项课题负责人、首席研究员。
2022年8月17日,蚜茧蜂科研团队首席研究员余砚碧(右)和谢永辉博士(左)、蔺忠龙硕士(中)查看蚜茧蜂对玉米等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效果。
她带领团队围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产业化应用、生态效应评价等方面,布局了16个重大科技项目专项进行攻关。筛选包括烤烟、蔬菜、禾本科作物等100多种植物来尝试繁育蚜虫,再繁育蚜茧蜂与之抗衡;探明了云南蚜虫与蚜茧蜂种群分布特征以及蚜虫危害农作物规律,完成烟蚜茧蜂高质量染色体级别基因组测序,明确了蚜茧蜂滞育机理与滞育解除机制,解析了烟蚜茧蜂解毒类等重要相关基因和种群遗传多样性特征,为技术研发和应用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团队攻克了保种复壮的难题,然后又解决了僵蚜采集、储运等问题。随后,从单季繁蜂到随应繁蜂,从单蜂种到多蜂种繁育;从高密度均质化扩繁到工厂化高效僵蚜繁育技术体系;从产品轻简化应用技术到实现蚜虫高效精准防控;从成熟应用到全国推广,从烟草业跨越到大农业……都是她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结果。
薪火传承共“雕虫”
2012年,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杨海林进入玉溪烟草专卖局(公司)工作,就加入烟蚜茧蜂防治研究团队并成为骁将。
他参与破译了烟蚜茧蜂的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构建了由13个地州117个县测报站点组成的全省性蚜虫预测预报网络体系和监测预警信息平台。
2013年的某个周六晚上,杨海林为了赶科研进度完成一项确定烟蚜茧蜂的产卵量,以便精准确定烟蚜茧蜂的亩均释放量的重要实验,在解剖设备不够齐全的条件下,一个人在简陋的解剖台做解剖试验,锋利的解剖刀直接割开了左手食指三分之一,深可见骨。血流如注却找不到人帮忙,只能请保安师傅帮忙打车到医院包扎。至今,指甲生长尚不正常。
蚜茧蜂生产
杨海林与省、州(市)两级烟草部门技术团队一道,在烟蚜茧蜂规模化繁育技术及工艺、高密度繁育方法、收集释放技术、冬季保种技术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集成了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体系。为此,他研发了幼苗繁蜂和成株繁蜂两种高密度繁蜂的方法,然后又解决了僵蚜采集、储运等问题。他在国际上首次完成烟蚜茧蜂基因组高质量组装与注释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建立了烟蚜茧蜂生态评价方法,突破了烟蚜茧蜂精准滞育世界难题,建立了与僵蚜产品规模化生产相配套的光温滞育调控技术体系。根据产品化生产需要,建立了高效、均质的蚜茧蜂工程化繁育技术;在国际上首创了具有行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僵蚜产品生产线,实现僵蚜采集、筛选、分装全自动化操作;建立包括僵蚜产品生产、释放及质量控制的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国家标准,实现了蚜茧蜂标准化生产的重大突破。
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的谷星慧,则是烤烟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与推广的“花木兰”。为了实现蚜虫生物防治技术从烟蚜茧蜂单一蜂种向多种蚜茧蜂种类复合放蜂的拓展和跨越,她经常深入野外、深入田间,采集标本、布置试验,忽略了对家庭和孩子的照顾。2010-2016年,她作为主要参与人之一,成功组织举办云南省及全国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培训六届共15期,作为行业病虫害绿色防控专家组成员,共培训云南、贵州、四川、山东、福建等全国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商业系统学员1600余人次。
她参与的“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项目获2013年中国烟草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负责编写的《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规程》获2015年云南省人社厅和云南省质监局联合颁发的标准化创新贡献奖,参与研发的“一种轮作烟田烟蚜的生物防治方法”“烟蚜茧蜂越冬保种繁育方法”“烟蚜越冬保种繁育方法”“一种菜蚜茧蜂繁殖方法”“一种僵蚜自动定量分装机”均获得国家专利并投入使用。
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谢永辉,在2013年8月进入昆明市烟草公司禄劝县分公司撒营盘烟站工作时,就主要负责撒营盘烟站的蚜茧蜂自繁自用工作,凭借专业的昆虫学知识,迅速熟练掌握了繁蜂的关键技术要领。
谢永辉使用超景深显微镜观察蚜茧蜂标本
2016年,在蚜茧蜂繁育还没有达到现在水平的时候,他参与研究发明了一种省空间、低成本、经济高效的烟蚜茧蜂供种方法,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2018年,针对当时烟蚜茧蜂僵蚜产品低温储存易导致羽化率低这一制约产品货架期的关键技术难题,他和团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试图探索以变温刺激僵蚜休眠、增加僵蚜产品湿度为突破口,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寻求最佳产品冷藏方法,以期提升产品的货架期。在这种强大的“好奇心”驱动下,他和团队经过设计方案、开展预实验、失败再失败、优化方案再试验,反复对收集的僵蚜进行测试、验证,连续耗时整整15天。最终发现采用蒸馏水+荞麦壳基质进行保湿、以12小时为周期的1℃-4℃变温冷储这一组合技术,可以在基本不影响烟蚜茧蜂羽化率、寿命和产卵量等关键参数的条件下,显著提升产品的货架期。技术全面应用到后来的产品储存上,为后续将这一绿色技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石林县北大村天生关烟点,是昆明市烟草专卖局(公司)技术中心高级农艺师詹莜国最先工作的地方,也是昆明市局(公司)的烟蚜茧蜂繁育基地。这里离县城远,交通不便,没有直达车,从昆明要转三趟车,还要步行2-3公里才能到达繁蜂基地。
詹莜国在城市绿化带释放蚜茧蜂
2010年,昆明烟区蚜茧蜂繁育刚刚起步。因虫种无法自己保育,只能去玉溪马桥基地引进。但是,没有专业的冷藏运输车,他只能自己找普通的农用车。从玉溪到昆明的运输途中持续高温,轻则引起蚜种有翅蚜化,重则容易导致蚜种死亡,严重影响蚜种繁殖效率。当时,詹莜国想起了周扒皮的“半夜鸡叫”的故事。就利用天黑装车,晚上运输,半夜到昆明接种,避开高温风险。
但由于他们的繁蜂基地没有完全建好,下半夜就只能住乡下简陋、条件较差的小旅社。第二天一早就急着起来看蚜种宝贝是否“安好”。看到引种的蚜种成活率高,有翅蚜少,部分蚜种已经在烟株上产下若蚜,他觉得所有的疲倦都消散了。那一刻,更坚定了他一定要攻克本地繁种和冬季保种的目标。
也就在这一年,詹莜国住在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厂房里,守在一片荒地上,参与建盖“五星级”的繁蜂大棚。尤其是保种棚,属于有冷暖空调的“文洛式”玻璃保种室,可以让虫种安全过冬,舒适避暑。
他觉得“蚜宝宝”比他自己更重要,自己能够吃苦,但不能让“蚜宝宝”有半点委屈和不适。后来,经过多方请教和试验摸索,他掌握了蚜种发育温湿度、光照要求以及病害控制的技术手段。不到一年时间,昆明烟草就已经完全掌握蚜种、蜂种的保种和提纯复壮技术。一年时间,他就指导建成了全国继云南玉溪、大理之后的第三家集保种、扩繁、科研和培训为一体的“昆明市烟蚜茧蜂繁育基地”,至今繁殖烟蚜茧蜂超3亿头。
放蜂宣传
作为昆明烟区蚜茧蜂相关技术的推广人员,詹莜国全力以赴承担烟蚜茧蜂的保种、扩繁和田间释放等推广工作,2012年,昆明烟区就实现了烟蚜茧蜂防治蚜虫全覆盖。
他参与破解了僵蚜产品工厂化生产难题,构建了“均质繁蜂—无损收集—高效分离—精准计数—储存释放一体—长距离运输”的全链条式僵蚜商品生产综合技术,实现从蚜茧蜂“随养随放”自繁技术升级换代为“按需释放”的精准天敌防治技术,突破烟蚜茧蜂僵蚜产品羽化率低、货架期短、运输距离短等商品化技术瓶颈,部分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上下同心淬利器
红河州烟草专卖局(公司)高级农艺师刘春明曾在基层站点工作了近17年,有着丰富的生物防治经验。2010年,省局(公司)实施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推广项目以来,他一直边推广边实践边进行科技创新性研究。
刘春明(左二)作田间放蜂技术指导
2011年,刘春明创造性提出了“甘蓝蚜替代烟蚜繁殖烟蚜茧蜂防治烟草虫害的方法”,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针对繁蜂设施影响烟蚜茧蜂繁育所面临的问题,他进行研究、改良,申报并获得了“简便昆虫饲养棚”“塑料大棚简易避雨降温装置”等实用新型专利。
针对烟蚜茧蜂成蜂收集困难、成蜂死亡率高等难题,他利用烟蚜茧蜂成蜂趋光性、向上性的生物学特性,研制出“成蜂自动收集装置”,收集的烟蚜茧蜂成蜂无损伤,活动力强,进入贮蜂袋内的成蜂达到82%以上,收集成蜂的工作效率较采用电动吸蜂器提高了3倍以上,实现了成蜂的高效、无损伤自动收集和有翅蚜的自动分离;针对烟蚜茧蜂成蜂及僵蚜长途运输死亡率高、货架期短的难题,开展了烟蚜茧蜂贮存技术研究,利用密封变温冷藏的条件,实现僵蚜货架期达32d,低温+喂食蜂蜜使成蜂的平均寿命延长到15d以上。
烟蚜茧蜂投放
同时,他不断改善烟蚜茧蜂繁育技术,发明了“一种漂浮烟苗繁育烟蚜茧蜂的方法”“一种再生烟株繁殖烟蚜及烟茧蜂的方法”“一种烟蚜茧蜂产品工厂化生产方法”等方法并申报发明专利,繁蜂效率大幅提高,降低了成本。红河州也成为其他烟草公司烟蚜茧蜂繁育技术的取经地,在云南省和全国广泛推广应用。
在长期的科技创新与实践应用中,他还研制出“烟蚜茧蜂僵蚜盒”“烟蚜茧蜂僵蚜叶片盒”“一种田间散放僵蚜苗防治烟草上蚜虫的装置”等。同时参与国家局《蚜茧蜂控制蚜虫技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推广应用》项目,开展了“漂浮烟苗繁蜂技术”“小春、大春作物上释放技术”等课题研究。
云南烟区无人机放飞蚜茧蜂
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公司)的孙军伟,自参加工作后,就积极参与到烟蚜茧蜂防治蚜虫技术研发工作中。为了掌握适宜的单株饲养量以及接蜂时间和数量,当时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数蚜虫”和“吸蜂”,数蚜虫是个细致活,需要一株株一片片的数,通常几株烟上的蚜虫数下来,脖子硬了,眼睛也花了,稍微调节一下又继续开始。数完蚜虫,计算好不同的接蜂量就开始吸蜂,没有适宜的吸蜂设备,就用锥形瓶做成简易的吸蜂器,在瓶盖上加上两个管子,一个管子用来吸气,一个管子对着蚜茧蜂,一只一只的吸,一瓶一瓶吸,然后再释放到蚜虫上。
他先后参与完成《烟蚜茧蜂高密度饲养工艺研究及示范推广》《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与应用》《寄生性天敌蚜茧蜂防治蚜虫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成果。
2014-2016年,他以全国烟蚜茧蜂防治烟蚜技术推广专家组组员的身份,先后赴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多省及云南的保山、临沧、丽江、大理等多个州(市)开展技术指导推广工作,为该项技术的大面积应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