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一早,晨雾如纱,乘风飘飞,拥着村庄。
“吱呀”一声门响,安徽宿州灵璧县杨桥村村民武邦华家的院子“醒”了,如同锣起,呼噜哼哧的猪唤,咩咩的羊叫,笼子里传出的咕咕鸽语,和着老汉哼着的小曲,奏成了一段黄淮平原庄稼人的致富小调。
“原来可难了,跟冰上打鼓一样,整天提心吊胆的,多亏了政府,多亏了烟草人的帮助。”庄稼人过日子,就图个踏实。武邦华现在感觉踏实,在食槽间忙活着,拎着食桶的手臂稳当,调子轻快。
武邦华原本一直和大儿子在外打工,虽然年过半百,但干活肯出力。妻子患有糖尿病,就在家守着几亩地和患病的小儿子。生活虽不算富裕,两个壮劳力也能撑起一个家,其乐融融。2016年,他却没了劲儿——妻子脑血栓,卧床了。
都说纸糊的鼓面,经不起敲打。这一年,武老汉家的“鼓”,破了。都是吃五谷的,谁还能没病没灾,但武邦华家遇上的,是看不见头的病。
“两个月就要住一次院,一次要花万把块。慢性病,刨不了根,只能拿药续着口气。”武邦华回忆说,“严重的时候话不能说,眼睛没神,也不认人,痴痴地躺着坐着。”
再去打工是不可能了,妻儿都要人守,指望自家里的几亩地,挖不出来金也刨不出银。想着想着,武老汉握惯了锹锄的胳膊,像灌了铅,使不出一点力。
事情在2017年有了转机。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向结对帮扶的杨桥村选派了第二批扶贫干部。三名扶贫干部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带着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和暖情厚意,为杨桥村像武邦华一样的贫困群众送去了阳光和希望。
工作队副队长李松梅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去武邦华家摸底调查时的情景。“无亲无故,谁会真心帮,走走过场罢了”——面对武邦华的质疑,李松梅一点也不恼,反而更加主动了。她知道,他们是被生活煎熬了太久,心里暗了,看不见光了。光讲排场没用,得看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在摸排清楚后,扶贫队第一时间帮助武邦华家建档立卡。生活有了保障,妻子也能用医保看病,武邦华的态度终于转变了。
2017年年底的一天晚上,武老汉主动给李松梅打了电话,磨叽了半天,就说清楚了两个字——谢谢!“我说谢啥,他说他带妻子到县里看病,付钱时真打了‘三折’,当时把我听乐了。我说别谢我,要谢党、谢政府,是党和政府给你掏的钱呢!”李松梅说。
有了医保,武老汉可以带着妻子大胆地去看病了。经过治疗,血糖稳住了,脑血栓缓解了,妻子渐渐地能正常说话、下床干活了,只要定期去村卫生所拿点药就可以了。
“不只是帮我老伴儿治了病,还给我们送来了牲口。”武邦华说的牲口,来自安徽中烟的捐助。
健康扶贫只是缓解了因病致贫家庭的“出项”,如果没有持续的“进项”支撑,贫困群众的日子还是不敞亮。扶贫队根据当地的情况,想到了猪羊养殖。
农村老式的压水井,出水前都得先舀一瓢“引水”,才能迎来“井水”。发展养殖,对很多贫困群众来说,就是缺了那瓢“引水”。说干就干,扶贫队筛选了20户意愿强烈的贫困户,每户赠送价值1200元的猪或者羊作为他们的养殖“引水”。
卖大的买小的,就这样滚了几年后,如今的武老汉家已经有5个牲口圈,3头小猪仔,11只山羊,一年买卖后,能给他带来过万的收入。债窟窿补上了,腰包也像吹唢呐的腮帮子,鼓起来了,老汉家的屋脊梁也硬起来了。不满足的武老汉去年年底又买了十几只鸽子。
“这日子一定越来越好,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只要努力干,就能致富。”武老汉说完,不远处的鸽子笼里响起了“咕咕,咕咕”的声音,像是给他加油打气。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