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烟叶发展的主要矛盾从“控规模”转向“稳产业”,烟叶生产中“谁来种烟”“在哪儿种烟”“怎么种烟”的难题日益凸显。在烟叶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下,作为产烟大县的河南省卢氏县也同样受到上述难题困扰。要实现卢氏烟叶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瞄准烟草农业现代化建设方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立足现有发展优势,全力补齐在种植主体培育、生产组织方式改进、生产布局优化、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的短板弱项,进一步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持续推动卢氏烟叶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一、烟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规模稳定。卢氏县位于河南省西部边陲,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四季分明,年均无霜期185d,年均气温12.6℃,年均降水量650mm,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良好的烟叶生产基础,是河南省的烟叶核心产区,种植规模常年稳定在 10万亩左右,收购烟叶20万担左右。
(二)群众基础坚实。卢氏县是全省平均海拔最高、国土面积最大、人口密度最小、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深山区农业县,工商业欠发达,以发展农业为主,2020年以前属于国家级贫困县。而种植烟叶是当地群众获取可观收益、实现增收致富的最快捷途径之一,“十三五”期间,先后有750户2944人通过种烟脱贫摘帽,至今没有返贫。因此,烟叶种植深受当地广大烟农的青睐和认可,特别是在偏远山区农村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全县现有烟农3965户,占全市比重44.78%,其中职业烟农2300户。
(三)社会环境较好。烟叶种植在卢氏县有不少于40年的历史,经过长期发展,目前已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从县委县政府到各产烟乡(镇)党委政府对烟叶种植都高度重视、充满感情、倾力支持。在行业带动下,政府部门抓住烟叶“稳转增”的窗口期,持续加大资金投入扩面积,一方面,调整乡镇税收返还政策,确定以全县烟叶税6500万元为基数,超出部分的90%返还给乡镇,用于各乡镇烟叶发展;另一方面,加大配套设施投入,2023年县政府整合乡村振兴资金1500万元,兴建生物质烤房535座,整修改造高标准烟田2000余亩,并配套了水利设施,这些“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提高了烟农种植积极性。
(四)烟基设施健全。卢氏作为全省核心产烟县,各类投入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尤其注重在烟基建设上下功夫,目前,全县设置烟叶收购站(点)21个,建设育苗工场、烘烤设施、烟水配套、农机等生产基础设施设备1.4万件。同时,借助“十四五”新能源烤房建设东风,推进“煤改电”烤房建设,2020-2022年,行业补贴新建685座、改建886座,2023年行业新建157座、改建947座,在有效满足烟叶生产需求的同时,也为地方打赢碳达峰碳中和攻坚战、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贡献了烟草力量。
(五)市场前景较好。卢氏烟叶外观质量好、浓香型风格特色突出,受到了多家工业企业的青睐。目前,与河南、浙江、山东、安徽等4家卷烟工业企业共建国家级基地单元4 个,合计收购量19万担,基地化供应率达86.36%。“十四五”期间,有望与湖南、湖北等工业客户建立3-5万担的标准化基地单元。2022年获得10家工业客户订单22万担,占全市比重43.86%,2023年合同计划增长至23.6万担。
二、存在问题与分析
(一)烟农队伍结构不合理。烟叶生产环节多,技术性强,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卢氏县属于山区,因地形地貌所限,烟叶移栽和采收烘烤等环节机械化程度偏低,加之烟叶生产用工多、工序复杂,进而导致烟叶产业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够大,30岁以下的年轻烟农难以培养,烟农队伍的年龄越来越大。通过调查显示,2016-2022年,卢氏烟农数量从7787户减少到4057户,降幅近47.9%,其中30-50岁的减少2141户,占比57.4%;全县烟农平均年龄由50.1岁增长至52.8岁,50岁以上占比达到65.7%。
(二)烟叶合作社作用发挥不明显。烟叶专业合作社是解决烟农用工、提高生产效率的载体。卢氏县现有3家烟叶合作社,但从调查结果来看,目前合作社发展动力明显不足。一方面,由于农村青壮年出外打工较多,农村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组建专业服务队伍人员缺乏,专业管理和技术型人才十分短缺,特别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领头人难以物色,在开展服务标准制定、服务人员培训、作业质量评价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目前成立的烟叶合作社只开展了与烟叶生产方面相关的业务,对行业资金依赖度高,没有拓展多种经营渠道,多元化经营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无法使合作社有所盈余、积累资金,自我“造血”的创收增效能力不足。
(三)烤烟种植风险保障能力较低。目前,对卢氏烟区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是烟叶病害和气候灾害。由于受土地资源所限,烟田轮作不到位,近年来烟叶根茎类病害和叶斑类病害发生较重,严重影响了烟叶的亩均产值效益。再者,极端气候频发,“两头冷、两极化、中间灾”(两头冷,指的是气温,即烟叶移栽时冷,上部烟成熟时冷;两极化,指的是降水,即旺长期干旱,成熟期多雨;中间灾,指的是自然灾害,即在七八月份,往往频发大风、冰雹等极端天气)的气候特点已经在卢氏烟区形成,极不利于烟叶的生长,从而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加之卢氏多山地,水利设施较难做到全覆盖,常常遭遇烟株生长“卡脖旱”,烟叶种植“望天收”的局面仍未彻底改变。
三、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合理规划烟区,优化生产布局。要坚持“一盘棋”思想,强力推进以“基地、地块、农户、烟基”为导向的布局优化,将烟叶产能逐步向市场需求旺、生态环境好、社会基础稳、生产水平高的村组、地块和烟农转移,实现烟叶生产全要素有机衔接,促进生产布局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着力打造万担乡、千亩村等烟叶产业经济带,持续优化烟田布局。同时,瞄准建好基本烟田,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争取政府支持,从政策落地、产业融合等方面纵深推进基本烟田永久保护,加大新烟田开发力度,提高优质烟田比例,为稳烟区、稳烟田奠定坚实基础。
(二)引进培育品种,彰显烟叶特色。特色烤烟品种是生产优质烟叶的基础,引进、培育与推广种植特色烤烟品种是全省特色烟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要持续做好新品种引进、筛选和培育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品种试验推广体系。对于适合烟区的新品种(系),要坚持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配套技术,邀请工业企业进行可用性论证,建立品种更新储备库。
(三)完善配套设施,夯实产业基础。根据本地自然资源特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烟田利用及配套设施现状,以充分发挥已建设施作用为前提,依托行业三年烟基设施方案和乡村振兴项目,以宜建烟田为重点,以百亩以上连片区域为实施单元,突出田、水、路、机综合配套,着重提高田块归并效果、宜机化水平和排灌能力,并因地制宜辅以其他类型项目建设,实现地连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推动农机作业高效、生产方式现代化,持续夯实烟区发展根基。
(四)健全技术体系,培育职业烟农。依托烟叶管理大数据,运用精益管理模式,在全面分析近年来烟农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家庭劳力及生产规模等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职业烟农队伍建设规划。通过组织技术专家,开展烟叶生产标准化体系宣传,做好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培训与指导,帮助烟农增强市场、质量、风险、合作意识等现代管理理念,提高烟叶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同时,完善职业烟农等级评价和动态管理,把职业烟农培育、等级管理与多元增收产业有机结合,提升烟叶种植综合效益,以此增强烟叶种植吸引力,进一步稳定烟农队伍。
(五)建立轮作制度,改良植烟土壤。健全“以烟稳粮、以烟促粮”的协同发展机制,积极探讨用养结合、互补互利的轮作制度,推动“烟叶+”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烟叶+红薯”“烟叶+大豆”等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烟农收益。积极与地方政府协商,从烟叶税和生产补贴中按比例提取基本烟田保护基金,开展绿肥掩青,进行烟后大麦、油菜等作物种植,实现年度内“小轮作”,同时探索“烟叶-小麦”、“烟叶-大豆”、“烟叶-红薯”等隔年轮作制度。力戒烟区种植较多与烟草有同源病害的作物,并全面推广饼肥、腐熟牛羊粪肥,改善土壤环境。
(六)加强合作社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围绕培养一批“以理事长和经理为主的经营管理能手、以会计为主的理财能手、以专业服务人员为主的技术能手”的总体目标,优选职业经理,聘任专职管理人才,打造一支既有种烟经验,又具备“多专多能、执证上岗、交叉作业、相对稳定”的专业化服务队伍,提升合作社管理水平。在合作社现有专业化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积极拓展在拔杆、移栽、采收、优化结构等薄弱环节的专业化服务,明确服务流程、作业标准、绩效考核和奖惩规定,通过严格考核倒逼专业化服务质量提升。紧盯优先、优质、优价的“三优服务”标准,形成覆盖烟叶生产经营全流程的专业化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实现以生产服务专业化推动烟叶生产减工降本。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