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据新浪财经报道 北京市控烟协会日前发布了3个待选“劝阻吸烟手势”,配合着一位面带微笑的端庄姑娘的漫画示意呈现,让市民通过“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号来投票,同时协会还通过全市统一的控烟举报电话12320来向市民征求意见,最后根据得票数选定北京市通用的手势。
距离2015年6月1日——不仅是儿童节,也是“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烟条例》正式实施的日子——只有40来天了。到时,只要有屋顶的地方就不能抽烟,否则,公共场所的经营管理者会受到处罚。在这几十天时间里,北京市有一系列的举动来为该条例作宣传,控烟手势的投票选择正是其中之一。
不过,人们在肯定这些为了控烟而作出的努力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几个手势起不了真正的作用,甚至有形式主义之嫌,“太矫情”。
控烟这事儿可不像林则徐虎门销“烟”那么有气势、那么黑白分明,因为此烟非彼“烟”,抽此烟毕竟不违法,只是要注意场合。人们当然有权利拒绝吸二手烟,但数目已超过3亿的中国烟民也有权利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抽自己的烟、抽自己的寂寞。而“不影响他人”这个度并没有那么好把握,所以控烟之举,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观念意识的转变往往是润物无声式的。在此过程中,任何可能有助力的事物都应当得到鼓励,公众也应当积极努力地参与尝试。
何况,先不论几个简单的手势对于禁烟的效果到底能起多少作用,它们至少能给那些被迫吸二手烟却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忍受的弱势大众一个名正言顺地表达“不”的机会。光为这一点,就值得点赞。
记得上中学时,有这样一道英语听力题:一位女士提醒一位男士停止抽烟未果,立即提高声调,义正辞严地说:“您认为您有什么权利污染我的大气?”男士无奈道歉并停止抽烟。
当时笔者就感慨:西方人说话真直接,尤其是在利益受到侵犯时更是寸步不让,态度强硬却又不失幽默本色,效果竟是出奇的好。
而看看身边的状态,中国人往往讲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说“不”这个问题上总是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公共场合,面对吸烟的陌生人,像个正义的英雄(抑或是“傻子”)一样站出来劝阻,还是皱皱眉头自己躲开?显然,后者是太过容易的选择。
其实,大部分烟民素质都是不错的,会自觉地去可以吸烟的地方“冒烟”,或者在公共场合吸烟时被人提醒的话也会表示歉意并掐灭烟头或转移地点。但是,人们还是懒得去劝阻,除了抱着孩子的母亲也许会有勇气说上一句:“同志,您能别在这抽吗?熏着我家孩子了。”
细思究竟,除了担心可能产生的不必要的冲突之外,还隐含着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无私”的过分要求和对“自我”的严重忽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不想吸二手烟,可是你想吸烟,咱俩的需求有矛盾,如果我要求你别吸了,就是为了满足我的需求损害了你的需求,我好像不是那么特别占理,我还是躲躲得了。但你要是熏着我孩子了,我就得说你,因为我不是在为自己代言,是为了我的孩子,母爱天经地义,孩子更是全社会公认的头等大事,你要是还抽,你不占理。
总之,在中国的文化里,似乎直白地说出自己的需求是一件丢人的事,因为自己的私人感受去要求别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很难理直气壮。那道听力题里的情境如果在中国上演,即使中国女性有着同样的勇气与幽默感,至少话语也会变成:“您认为您有什么权利污染大家的空气?”
基于这样的背景,控烟手势的意义就显示出来了。通过手势的投票选择、控烟大使的宣传,至少能让这样的观念进入人心:以后可以理直气壮地劝阻那些在公共场合抽烟的人,明确地表示“我介意”、“不可以”、“请停止”,而不应该忍气吞声。而烟民至少也会有这样的意识:以后不能在公共场合旁若无人、肆无忌惮地抽烟了,不然很可能引起公愤,并受到处罚。
通过这样观念的传递,也许能够稍稍扭转“破坏公共秩序的人强势、利益受侵犯的人反而弱势”的现状。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