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理性控烟 > 正文

舆情观察:基层机关办公室依旧是吸烟重灾区

2019年10月16日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杨蓝
A+ A

  阅读提示: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办公室依旧是吸烟重灾区,引发舆论关注。事实上,近年来,随着控烟工作力度加大,公交车、火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越来越少,“远离香烟”“拒绝二手烟”逐渐成为一种社会共识和风尚。办公室何以成为禁烟“飞地”,成为讨论焦点。

  舆情要点

  日前,半月谈网发布题为《办公室抽烟,基层成了重灾区》的文章称,记者在内蒙古多地采访发现,与整体控烟形势不同,一些机关事业单位仍为吸烟的重灾区,而且越是基层吸烟问题越严重,尤其在县一级机关单位,办公室抽烟见怪不怪。不少公职人员在办公岗位上饱受二手烟折磨。为了远离二手烟,有人以“要小孩”为由调换办公室;也有人即便戴着口罩工作,还是无法让同办公室的领导停止抽烟;当然,还有人为了跟领导拉近关系,不得已抽烟5年……

  该文指出,早在2013年,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要把各级党政机关建成无烟机关”,要求“机关内部禁止销售或提供烟草制品,禁止烟草广告,公共办公场所禁止吸烟,传达室、会议室、楼道、食堂、洗手间等场所要张贴醒目的禁烟标识”。然而,这一通知并未得到很好落实。现状是,在一些公职人员眼里,在单位吸烟已成为跟领导、同事“搞好关系”的社交方式;此外,一些吸烟的人对禁烟标识熟视无睹,而控烟几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能对其行为形成有效约束。

  与此同时,@半月谈杂志社发起“你如何看待在办公室抽烟?”的投票,对公众态度进行调查。截至10月9日,共有627人参与,其中434人表示,深恶痛疾,但不好意思提醒;81人表示,直言不讳,不管三七二十一;95人表示,见怪不怪,选择自己走开;17人表示,我就是要抽能把我怎地?

  随着舆情逐渐发酵,舆论场对这一现象的讨论热度快速升温。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媒体相继转载半月谈文章,随后,《检察日报》、《新京报》、红网等主流媒体陆续加入讨论。舆论呼吁,作为控烟的“公家”,机关单位要勇于向自己“开刀”,起到表率作用,在建设“无烟机关”上下实功、下苦功。

  媒体观点选摘

  ● 《新京报》:别让基层机关成控烟“飞地”

  吸烟有害健康,公共场合禁烟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一些省市的基层机关事业单位成为二手烟危害的重灾区,不仅威胁着公职人员的身体健康,还干扰了同事关系,破坏了机关单位和公职人员的形象。

  更重要的是,香烟虽小,能产生的负面能量却不容小觑。在有些基层单位,领导亲自下场散发香烟,由此而带来的,往往是下属公职人员跟随、效仿,这影响的不只是禁烟本身,还有这些单位的风气。就此而言,把这些基层机关单位从“吸烟重灾区”“解救”出来,让公共场合全面禁烟的“阳光”,一扫这些单位二手烟的“阴霾”,刻不容缓。

  ● 四川在线:机关事业单位成吸烟重灾区折射监管缺失

  机关事业单位禁烟有没有成效,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上:一是会场看“最大的领导”抽不抽烟;二是部门看领导抽不抽烟;三是办公室看“资历老的人”或业务骨干抽不抽烟。

  在禁烟上,机关事业单位本应走在全社会的前列。机关事业单位控烟禁烟,关键在领导干部,重点在尽到监管的责任。领导干部要主动自觉地肩负起禁烟的责任,带头严格遵守各项规定,为部属树立好榜样,同时监督和制止部属的吸烟行为,营造良好的禁烟氛围,禁烟的效果才能真正尽如人意。

  ● 《南方日报》:用法治扭转吸烟的歪风

  建设“无烟机关”,首先在于立法。记者调查的省份,其相关法规是上世纪90年代制定的,自然不适应如今的控烟形势,亟待加快控烟立法。

  除了立法,执法也要“硬”。据悉,内蒙古自治区控烟工作由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员会的二级单位内蒙古健康教育研究所负责。这种单位不仅没有执法权,而且权威性也不够,无法对某些机关单位形成震慑。只有在立法中明确有执法权的相关部门为控烟负责单位,有完善的执法措施,才有效果。

  网民观点选摘

  基层机关办公室禁烟执行太难

  @质壁分离:赶紧让办公室禁烟吧,办公楼可以设立专门的吸烟室,上班的时候真的要被熏死了,但是在基层,有些人还认为给大家发烟是搞好关系。

  @YYY:基层机关单位也不是没有禁烟标识,但一些人,禁烟的牌子就在面前,也假装看不见。

  要严格落实相关规定

  @江南的风:国家一再重视相关问题,对禁烟也下发了很多文件,关键还是在落实。

  @一直绣花杯:基层单位禁烟控烟没有效果,到底是处罚不够,不仅要下文,还要严格执行,形成威慑。

  二手烟对一些不吸烟的人不公平

  @无玻璃:一些不吸烟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真的很惨。

  @两个人写成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孕妇在二手烟的环境下上班,该有多不容易。

  舆情观察

  2011年1月起,我国在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可能的室外公共场所完全禁止吸烟。当时,这一规定被称之为“全面禁烟令”,在舆论场引起不小震荡,不少人认为公共场所禁烟乃大势所趋、大快人心;也有人担忧禁烟令成“一纸空文”,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仍是悬念。

  多年过去,一些控烟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已有显著好转。但是,半月谈网的披露,又将一些基层机关的禁烟控烟“飞地”带入舆论场。从报道可以看出,这些地区,不仅禁烟控烟毫无效果,甚至吸烟文化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众多媒体评论均指出,机关事业单位,应该是带头禁烟控烟的单位,而单位领导也应该担负起相关责任。现状却是领导带头吸烟,机关成二手烟重灾区,这不仅与相关文件的精神相悖,也有损公职人员的形象。

  要整治这一问题,扭转相关单位的领导观念是关键的一环。有公职人员建议,在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应将公共场所吸烟问题纳入公务员的整体考核中,通过奖惩制度约束公务员的行为。同时,加强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等单位的明察暗访,发现问题及时通报,作为对单位考核的内容,问题突出的可以考虑取消评选先进的资格。

  此外,制度持续加码也是重要的一方面。根据今年7月公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我国将逐步提高全面无烟法规覆盖人口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舆论普遍认为,禁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更要落到行动中。这方面,在一些地区,已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比如,2015年6月1日,北京“控烟令”实施,其被称为“最严控烟令”,其中明确规定,国有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应将控烟纳入日常管理,其法人负责本单位控烟。有媒体指出,在上述规定约束下,北京机关单位控烟效果总体较好,原因就在于,以立法方式明确了“一把手”为控烟第一责任人。同时,公众也可对单位的吸烟行为进行举报。如果某禁烟场所多次被举报,执法部门将重点监督,一旦确定有问题,会对该单位处以最高万元的罚款。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月,行政处罚(罚款)1917家单位,罚款543.79万元。共处罚违法吸烟个人8883人,罚款46.525万元。

  禁烟控烟不是说公职人员不能吸烟,而是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不能影响他人的身体健康。机关单位可学习一些城市写字楼,在办公大楼外设置专门的吸烟点,疏堵结合,营造机关单位和谐、文明、健康的氛围。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