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一些城市的繁华商圈,“冒”出了一些模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卖部内部装潢,陈列着大白兔奶糖、比巴卜泡泡糖、华丰伊面、健力宝饮料等商品的零食店。
它们以“童年回忆杀”的方式,引得许多有着怀旧心理的消费者驻足,收获了流量也提升了销量。
此种营销方式,便是场景营销——商家通过打造特定的场景,将产品卖点与消费者需求对接,有效触动消费者的痛点和痒点,引起情感共鸣,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进而激发购买欲望,提升消费黏性和忠诚度。
按照传播途径,场景营销可划分为线下和线上两种模式。在线下,场景与门店的体验优势叠加,能让消费者在沉浸式体验产品和服务的同时,瞬间开启情绪开关,成为场景的主角。在线上,场景通过文图视频等载体实现数字化重构,可以更为灵活且更深层次地融入消费者的工作和生活,进而实现交易转换。
近年来,在零售领域,场景营销受到越来越多品牌和零售商青睐。究其原因,是在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消费者作为有态度、有审美、有温度的个体,消费意识正在逐步觉醒,比起那种以传播者为核心的“讲道理”“敲黑板”式营销,更欣赏商家以消费者为中心,通过精心搭建场景实现双向互动的那份用心。
场景营销要想成功,离不开用场景讲述故事的能力。这故事,从来不是品牌或产品的故事,而是与每一个目标消费者有关的故事。
好故事,需要建立在深度消费洞察之上。
一切营销活动的开展,都要明确找到“对的人”。以前文提到的怀旧零食店为例,其目标消费人群有着清晰的“画像”——消费能力较强且有着一定怀旧情结的中青年。他们大多已经成家立业,乐于为电影、游戏、书籍等带有情怀“滤镜”的商品买单,也喜欢通过社交媒体为情怀商品“站台”,推动粉丝裂变。面向这部分消费者的场景搭建,也自然应当以记忆中的“味道”为方向。
商家可充分借助互联网工具和大数据手段,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消费数据,对消费人群进行科学分类,随后实现自身特色与消费圈层的精准匹配,找到“对的人”。
好故事,离不开换位思考基础上的感同身受。
在传统消费时代,不少品牌和零售商习惯于“我宣传什么你接受什么”,这种忽视消费者情感体验的方式在新消费时代显然已经玩不转了。回顾近年来网络上被吐槽较多的反向宣传案例,无一例外都是不考虑真实消费情景的一厢情愿。
场景和故事,永远都是面向消费者心理状态的营销手段,与消费者实现深层互动进而推动消费决策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品牌和零售商一定要真正去接近和了解消费者,真正站在消费者角度思考问题,不要“我觉得你想要”,也不能通过“个别化”“脸谱化”的样本“管中窥豹”,“心有戚戚焉”的换位思考、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实现情感共鸣。
好故事,有赖于过硬的产品品质作为支撑。
场景搭建得再好,故事讲得再完美,产品品质不过关,便成了一锤子买卖。当前个别品牌和零售商在场景营销过程中习惯采用“概念大于产品”的运营模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概念炒作之上,在短时期内收割了流量红利,却因商品品质不过关严重影响了复购率。
好场景里的好故事,必然伴随着精心挑选的好产品。以好产品作为桥梁建立起的深度链接,能让场景和故事更快速地触达消费者心智,形成更为长久的消费信任。
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用场景讲述对的故事,为消费者提供对的信息和服务的场景营销模式,在未来理应有更为宽广的应用空间。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