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红寺堡区旧貌换新颜。 红寺堡区委宣传部供图
曾经,这里是“天上无飞鸟,风吹沙石跑”的荒凉之地;如今,这里已呈“荒漠变绿洲,沙丘起高楼”的新面貌。从曾经的一口旧锅、一床破铺盖,到现在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的新生活,自“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走上了幸福路。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全国最大的异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于3月4日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让“搬得出、稳得住、管得好、能致富”的庄严承诺变为了现实。
国家烟草专卖局自2015年开始对红寺堡区定点扶贫,至今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500余万元,积极推进产业和就业扶贫,为助力当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住着宽敞的新房,每年有养牛的分红,闲暇之时还能到附近的葡萄园打零工,对于56岁的海学山而言,这样的新生活放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海学山一家,2012年从宁夏南部固原山区搬迁至红寺堡区。由于没有技术、没有产业,海学山与妻子只能靠在周边打零工维持一家生计。
一穷二白的窘境,曾让海学山对未来失去信心。
生活出现转机,从养牛开始。考虑到红寺堡区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国家局为红寺堡区量身打造了“中烟飞地肉牛养殖项目”。
“2018年年初,村上开始宣传中烟飞地肉牛养殖项目。我跟妻子商量后,东拼西凑了2万元,又从银行贷了10万元贴息贷款加入了该项目。当年收益1.8万元,在下半年就脱了贫、摘了帽。”海学山说。
该项目第一期按照“政府提供场地、中烟提供资金、银行提供贷款、农户获取收益”的模式运作,其中烟草专项帮扶资金投资用于园区建设,银行贷款则用于购置牛犊。据悉,当时参与的560户贫困户,户均收益达12350元。
资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规划走。在国家局的大力支持和挂职干部的用心帮扶下,中烟飞地肉牛养殖示范园区经过两年多的运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得益于第一期经验积累,当地又探索了新型农村规模化养殖新路径,即组织有养殖意愿的农户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社员自主饲养,进一步提高了贫困户的积极性。目前参与的520户群众中,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35户。园区肉牛存栏量为1285头,预计7月份将达到3000头以上。
牵牢“牛鼻子”,鼓足钱袋子。随着中烟飞地肉牛养殖项目精细化、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外力已逐步转化为当地群众主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站在新起点,我们将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增强‘造血’功能,让老百姓有技能、有产业、收入稳,确保已脱贫的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小康路上不停步。”国烟扶贫干部、挂职红寺堡区副区长王亮说。
当然,一个养殖园区的辐射范围毕竟有限,让更多的群众融进来、富起来才是关键。在这一方面,国家局实施的精准到户帮扶项目的带动效应正在逐渐释放。
例如,重点对弘德、同原、龙源、新集和红川五个“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养殖牛羊的农户和合作社给予饲草料补贴,带动更多贫困户加入养殖队伍;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定期举办先进养殖技术培训班,邀请加拿大肉牛养殖专家为养殖户答疑释惑。特别是针对疫情影响,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开通鲜活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有计划、有组织地做好牛羊出栏补栏工作。
“在红寺堡区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烟草行业的帮扶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从资金支持到技术指导,帮扶措施日趋完善。目前,全区共有3000余户居民从事养殖业,5个生态移民村肉牛养殖量达10000余头,群众有了产业、脱了贫、致了富,生活更有奔头。”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任李应科说。
摘穷帽、拔穷根,必须有良好的产业做支撑,也需要稳定的就业作保障。而地处红寺堡区弘德工业园的弘德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在保证财政增收、稳定社会就业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弘德公司成立于2011年,由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双维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立,是烟草行业为支持宁夏黄河善谷慈善事业、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和当地百姓脱贫增收而投资建设的扶贫项目,并连续多年成为当地税收贡献第一大户。
可以说,弘德公司自成立之初,就自带公益和扶贫的属性。“自公司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用工政策向红寺堡倾斜,通过提供稳定的就业渠道,实现了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帮助贫困户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弘德公司总经理马桂芹说,目前公司共有员工282人(正式员工203人,业务外包用工79人),其中有66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实现了挣钱持家两不误。
在疫情防控期间,弘德公司牢记自身使命,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产经营,积极拓展订单,增加了企业效益,员工的收入也不降反增,进一步巩固了红寺堡区的脱贫成果。
通过量身打造,利用“双业”拓路,在烟草行业的帮扶下,如今的红寺堡人,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描绘出一幅民富景美产业旺的画卷。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