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专稿 在2014年国家局工作报告中,通篇未见“文化”二字,让人不禁发问:烟草行业文化建设似乎归于沉寂?
实则不然。以笔者愚见,行业在工作报告中所提及的“五个形象”,即是对行业当前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从企业文化的结构来看,“形象”似乎只是企业文化的外表层,即隶属于物质文化的范畴。但一方面,在行业近几年以“两个至上”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塑造中,精神文化已深入人心,既然已扎根,则是希冀“开花结果”,因此检验文化建设成效的衡量标准,则更加地集中于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等文化的外层结构中,毕竟企业文化需要一种由里及外的张力,以精神文化的内涵来充盈行为文化与物质文化;另一方面,关注企业文化的外表层,可以倒逼企业文化内核——精神文化的提升,是以更加务实的角度和方法,来抓住当前行业文化建设的要领。
换言之,这是当前行业文化建设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每一个明确提出企业文化建设任务的企业组织,对企业文化都带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这种理想主义色彩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希望自身的文化“够美”,能紧跟时代,紧跟潮流,新鲜、时髦、大气,体现为企业在提炼核心价值观等企业文化理念时,或多或少带有感性的色彩,大多倾注了大量的心力,执着于企业文化理念的文字表达。这或是为提炼紧贴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理念,也或是带有一定“附庸风雅”成色的“做作”。毕竟在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亦是企业的一面窗口,企业文化理念在对外宣传中,容易让人直观地去评价企业“是否真的有文化”。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表现为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都是在建构一座“理想城”,企业希望能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为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是为建设百年企业,亦是为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即使企业建构的“理想城”带有十足的功利目的,但仍不能否定其理想主义的色彩,正所谓“求上得中”,本身企业的文化“理想城”建构大多是超越了现实,高于现实的,往往是企业寄希望于达到的,但在现实中总是容易被“打了折扣的”。
正是这种“容易被打了折扣”的特性,注定了企业的文化建设亦是带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的。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现实主义体现为企业的文化建设过程具有现实性。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不断去战胜各种困难的“征程”。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改造,直接面对的是广大员工的思维意识与行为习惯。除非企业的员工已经充分地意识到现有的企业文化不变革已危急自身的切身利益,否则企业内部的员工在面对企业文化建设所带来的“变”与“不变”两种选择时,大多习惯性地去选择“不变”,特别是“不变”看上去并没有明显的风险时,企业的员工更会去选择“不变”。另一方面,企业文化的现实主义体现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工具、方法具有现实性。正是因为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势必会遇到阻力,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更要能务实,更加妥善地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行结合企业实际的管理改造与提升,包括运用物质与薪酬等现实性的激励,以此凝聚更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创新与改造的共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以现实主义的手段,实现企业文化的理想。
烟草行业的文化建设亦如此。一方面,行业在积极谋划“三大课题”中,函需文化的助力,在国家局明确提出“努力实现烟草行业税利总额超万亿元年度目标”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是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行业总是希望我们打造出的文化在外表上“够美”,在内涵上能为行业发展的“理想城”添砖加瓦。但另一方面,受限于行业的特殊性以及外部舆论的压力,行业的文化建设更迫切需要在低调中见成效,因此更需要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来看待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想主义”。
二、企业要有直面企业文化建设现实的勇气
毋庸置疑,企业需要的企业文化是最适宜企业自身的文化。但如何评定“最适宜企业自身”则是一个较难界定的问题。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比作穿鞋,那么按理说“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才清楚”,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大多数企业在选择企业文化“鞋子”时,除了“合不合脚”外,同时也会在意“鞋子好看不好看”。同时在试穿“鞋子”时,在遇到“好看但有点不合脚”的鞋子时,容易被说成“新鞋都这样”、“穿久了就习惯了”。这是或“忽悠式的推介”,但也可能是事实。
因此,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碰到“好看”的“鞋子”时,便更容易丧失“合不合脚”的警惕性,容易习惯性地觉得“穿久了就习惯了”。这或是企业自身缺乏足够的文化建设经验,在遇到与自身寄希望的“文化理想”相吻合的文化基因时,自然地产生“对眼”的好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之后再想变更,就更难于割舍了,对于出现的“不合脚”,更愿意相信“新鞋都这样”,并完全寄希望于日后的“磨合”与“习惯”。也或是企业太过于“理想主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鞋子”时,自认为与企业自身的“土豪”气质十分匹配,过高地估计了企业自身的文化气质,也便注定了企业在文化建设伊始,就已“脱离实际”。
因此,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应当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这种企业的现实主要包括:一是企业的文化基础。企业的文化基础是企业进行文化改造与提升的前提,是企业自身的文化土壤。能在企业这片土壤上“栽种”什么样的“文化种子”,取决于企业这片“土壤”的质量,后期的养分、肥料固然重要,但土壤的质地却是前提。很多时候企业就是过多地夸大了后期养分、肥料的作用,而忽视了企业土壤质地这一前提,不因地制宜,从而导致了不合时宜的文化改造。二是企业的文化阶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也必然会经历几个阶段与周期。每一个阶段与周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建设规律,尊重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现实,是企业在呵护文化“种子”时,应当根据“种子”的生长周期,施以养分与肥料,在不同的阶段,关注不同的重点。毕竟在文化“种子”进入幼苗时期,不可能结出“果实”。三是企业的文化“病害”。企业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现实的“阻碍”,这是企业文化在生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病害”,这种“病害”或源于企业的“土壤”,或因文化基因的移入而从外界带来的“病菌”,这两者都会真实地对企业的文化建设带来“伤害”,甚至会蚕食企业文化的“果实”。
清楚了尊重企业文化现实的重要性,便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直面现实。事实上,企业在自身的文化建设中,或多或少会缺乏直面现实的勇气。一是企业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文化基础。敢于大胆提倡文化建设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根基或发展形势,正是这种乐观性,导致企业对自身的文化基础往往估价过高,因此,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中指出的文化不足,便容易表现出不屑或不信的态度。二是企业过于在意自身的“面子”。部分企业过多地把文化建设视为对外的一面窗口,因此,当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被指出企业存在的一些文化粗俗现象与行为时,更会被企业认为“有损企业的形象”,因而或刻意回避之,或一开始并不相信。三是企业管理者的个人意志。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出于自身的目的需要,或为刻意夸大自身的成绩,或有意以良好的文化格局来实现自身的管理目的,进而过多地凸显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正能量一面,而回避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与消极现象。这种种缺乏直面现实勇气的行为与现象,会让企业的文化建设陷入不切合实际的“理想至上”中,导致文化的虚化与不真实。
因此,企业在文化建设中,首先应当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能坚持从现实出发,立足企业的实际,以更加务实的态度与作为,不刻意回避一些现实性的问题,能真实地切中管理中的“要害”,敢于突破瓶颈,敢于“硬碰硬”,进而确保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三、企业要有追求文化建设理想主义的坚持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如果只是单纯地做一个现实主义者,那只能在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打造出的企业文化亦只是对别人文化的复制。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要想出彩,要想做出自身的文化特色与个性,必须要在企业文化的现实主义上,融入理想主义的色彩。这种理想主义的色彩,是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怀揣对“文化理想”的追求,既不脱离实际,但又有所“梦想”。
企业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能让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保有正能量的“因子”,具体包括:一是能让企业时刻保有一份激情。企业文化的理想,是一种追求,亦是一种愿景、梦想,在直面企业文化建设现实所带来的“沮丧、惨淡”的心态中,理想可以让企业能有所坚持,不放松、不松懈,可谓“让企业在文化建设中为梦想而生”,进而“让企业为梦想而奋斗不止”。二是能让企业时刻保有一份清醒。企业文化的现实性,容易让企业感到失望,让企业的管理者、员工感到困顿,但正是因为企业文化的理想,让企业在文化建设中,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在面对困境时,亦知道未来的愿景在哪里,未来的规划在哪里,未来的目标在哪里,也便更加清晰地知道每一步应当走的“路”。三是能让企业时刻保有一份活力。企业文化的理想主义,会让企业在文化建设中,更具活力,更具创新的动力与能力。理想主义是种催人奋进的色彩,具有感性的活力因子,能让企业在理性的发展中,保有一份感性的活力。四是能让企业时刻保有一份情感。企业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往往会融合企业广大员工共同的梦想,因而,更容易是企业广大员工的情感契合点,是企业这一组织的共同精神家园,能团结、凝聚更广大员工为企业的梦想而奋斗,为企业这一大家庭而奋斗,进而共同面对企业文化现实可能对企业凝聚力带来的冲击,避免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在现实的冲击中,被分散,被减弱。五是能让企业保有一份眼光。企业文化的理想主义色彩,让企业更加明确长期的规划与
重庆中烟,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