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管理营销 > 企业管理 > 正文

润物有声——如何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2013年07月16日 来源:烟草在线专稿 作者:黄先炘
A+ A

  烟草在线专稿  引:安全,是一种状态,安全文化,是一种意识。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让企业的主体持续稳定地保持着这种状态状态,使得这种状态深入人心,逐渐转化成一种潜在的意识——安全意识。时刻让员工保持着安全意识,营造安全文化氛围,是一个企业稳定发展,不断超越的重要保障。

  杜甫先生有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的就是一种教导的方式——润。作为企业,应该时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安全文化,就是要重视企业中作为主体——员工的思想意识。这也正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要借鉴的也正是杜甫先生所说的这种“润”。但如何润?如何让安全文化意识入脑入心,最后达到“花冲锦官城”的美好局面?

  润物必然离不开水,水在于柔,温婉尔雅。水在于变,姿态万千,水在于勇,水滴石穿。安全文化建设亦可像水一样,“润”入员工的脑和心。

  润心服务,一直以来就是江西九江烟草的品牌服务口号,不管是对客户,还是对待员工。企业要润心,在于水之柔,就要从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做起,似水一般,无微不至,心存员工。从安全方面入手,及时地了解员工对工作和安全生产的心态,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可以以座谈或者视察的岗位的形式,接近员工,随心聊天,时常通过交流观察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及时地了解员工对工作和安全生产的心态,因为通过这一个了解,可以确定员工对工作和安全生产的一个认识程度,从而可以为其安全意识定性,以便对症下药。

  水在于变,说的正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实践途径,方法不一,内容创新。一是宣传。加强员工安全宣传教育,就要充分利用安全会议,电影录像,安全事故分析,安全演讲等不同的方式,加强员工对于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对于现场事故员工安全的教育也要软硬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注重思想上的重视。二是培训。针对不同的部门,有区分的对岗位安全工作开展教育培训。从理论知识,操作实践,思想意识上提高安全水平,让员工详细了解安全操作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细节。安全培训工作中同样要注重方法,不可颠三倒四反复重嚼以前培训内容,为提高员工兴趣,在培训方式上进行创新的同时,注意结合企业实际,运用自身的安全案例加强培训效果,可采取考试、竞赛、写心得的方式检查培训效果,使得员工对安全工作在思想上、认识上和实践上都进一步重视。三是实践操作。对于安全教育,企业可以结合本地实际以及工作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主题活动,比如说在消防日开展消防安全演练、消防技能竞赛等。在平时工作中,必须严格要求员工检查机器设备,消除安全隐患,并组织展开突击检查,查看员工是否按照标准操作。

  水在于勇,说的正是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过程的的力度,水滴可石穿。安全文化建设长路遥遥,这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路漫漫其修远,企业将上下而求索。对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来说,必然需要一套企业安全文化长效建设机制,一直不放松。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应体现“预防为主”的方针,改变“事后处理,事后防范”的处理方法,注重“本质安全,超前预防”。预防的前奏正是员工的教育,员工培训教育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之所以会有安全事故的发生,正是由于员工安全意识淡薄、思想不够重视、安全素质不高造成的,不能因为意识的平安而放松教育培训。同时员工必须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企业负责,必须转变地位观念,从员工的身份转变到企业主体的身份上来。

  建立安全培训教育机制的同时,相辅相成的需建立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和安全操作考核机制。员工的行为需要靠制度约束的,需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硬性的标准不存在感性认可。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工作的安全度。但如果管理者不监督、不重视、不落实,即使有制度,也丧失了其严肃性和可用性。同样,企业可以根据生产要求、特点,制定一个日常和季度的安全考核标准,每个部门都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安全目标和考核措施。这些考核和员工自身利益挂钩联系,必然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企业主体的自觉性,是否按照制度标准、操作要求来进行,如果,主体不上心,机制的建立就缺失了可行性。因此,“润”这个过程是长久的、复杂的,企业只有加大力度,常抓不懈,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如何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这是一部充满很多疑问号的探索书籍,需要企业不断的摸索与实践,安全文化建设仍需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企业应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形成人人讲安全的安全文化氛围,打造和谐有力、创新进取的企业文化。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