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在线转自《东方烟草报》 11月26日,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大技术改造项目——“中华”品牌卷烟专用生产线投入试运行。启动仪式上,无论是与“中华”同龄的离退休老干部,还是刚入公司不久的新员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鼓声阵阵,彩旗飘扬,“爱我中华”的歌声响起。“中华”,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951-2011,“中华”已经走过60年。
烟草老前辈张逸宾曾作词这样赞颂她:华表耸立通衢,丰碑崔嵬,昂首白云里。峻阁崇楼,凝静穆,大国泱泱宇。烨烨金牌,“中华”玉叶,芳草连天碧。寰中,宇外,且听称颂语。
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言描述这60年?
这是承载“生产中国人自己最好卷烟”使命的60年;
这是与时俱进、持续发展、充满激情与梦想的60年。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华”60年的发展波澜壮阔,堪称民族品牌发展史上的一个传奇。
“中华”红
一出生,就注定了她的与众不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大地百废待兴。当时,卷烟市场份额几乎完全被英美烟公司颐中烟厂产品占领,“白锡包”更是牢牢控制着高档烟市场。
“生产中国人自己最好卷烟”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当时的上海,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研发能力,最有资格和能力承担这一任务的无疑是国营上海中华烟草公司。1950年年底,上级部门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中华烟草公司。时任华东工业部部长的汪道涵亲自负责这项工作。
中华烟草公司立即以厂务科科长王承翰为主,组织精干技术力量,研究设计卷烟配方。朱尊权院士当时就是配方小组的重要成员。试制期间,不仅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搞研究,就连时任副总经理的曹达也连续几天几夜守在厂里。3个月后,样烟试制成功。
首战告捷,如何确定产品名称?有人提出,顺乎公司名称,取之“中华”。就叫“中华”!这个大气、响亮而且极富民族特色的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随后,他们在《解放日报》公开征集商标图案,并最终选择了原华东美协秘书长的画稿。深红色的全底,天安门城楼、华表、金水桥和五颗金星组合,与“中华牌卷烟”五个字一起,形成了问世之初的“中华”牌商标图案。1951年,“中华”牌卷烟上市后一炮打响,品牌信誉迅速超过“白锡包”,成为当时中国卷烟的最好品牌。
就这样,一抹“中华”红迅速成为神州大地上动人的色彩。
在“中华专线”卷包车间,上海卷烟厂老领导徐惠珍拿着一包刚刚下线的“中华”烟,难掩激动心情:“‘中华’红,还是那抹熟悉的‘中华’红啊!”
“中华”缘
成长的每一步,都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1954年,轻工业部食品工业管理局曾派工作组赴上海检查“中华”牌卷烟质量,规定“中华”牌卷烟配方如有较大变动,必须经部里批准。
上海卷烟厂老一代烟草人邱百川忆及此事印象深刻:1954年初春,中央轻工业部烟酒管理局召开全国烟厂厂长会议。会上,烟酒管理局领导批评上海卷烟二厂“中华”牌卷烟质量下降,要求停产检查。此事引起上海烟草界的高度重视。
在“中华”最初的配方中,美国烟叶所占比重较大,这些烟叶大多是过去进口的库存陈烟叶。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那种情况下,无法继续进口美国烟叶,怎么办?
出路只有一条——研究全新的配方,用国产烟叶逐步替代美国烟叶。经过大量艰苦研究,朱尊权等老一辈科研人员发现,无论是美国烟叶还是国产烟叶,香气都可以分为清香型、浓香性、中间香型三种。据此,他们选择了河南许昌、福建永定以及山东、贵州部分烟叶,通过适当调配,结合选叶、退梗、人工发酵处理等技术措施,逐步替代了进口烟叶。
由于上海并不种植烟叶,当时生产所需烟叶全部由中央下达调拨计划,上海卷烟厂经常要向中央有关部门汇报请示。即使是发生自然灾害较多的年份,各产区也会尽一切力量将所需的上等烟叶调往上海。
在老工人的记忆里,烟厂当时的生产计划调度比较原始,每个班每天的生产计划是通过管理人员在黑板上手写下达的。“写黑板”看似简单,可一旦写错一个数字,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每天早晨5点,管理人员就要到厂检查夜班生产情况。工人们也都视“中华”为宝,为生产“中华”而自豪。
“中华”梦
改革开放后,“中华”神秘面纱逐渐揭开。1988年,全国13种名优卷烟放开价格上市供应。从上市第一天起,“中华”卷烟便供不应求。
然而,与众多国有企业一样,上海卷烟厂也面临着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技术老化、管理粗放的困境:在设计能力仅为20万箱卷烟的老厂房里生产着80多万箱卷烟,超负荷生产致使卷烟空松、梗阻、爆烟、缺支等质量问题突出……
面对困境,时任上海卷烟厂厂长的董浩林带领干部职工,通过边创收边投入、边生产边改造、边积累边发展的“滚雪球”方法,对上海卷烟厂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技术改造,实现了设备和技术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中华”产销量也由1988年的1.34万箱发展到1999年的13.7万箱。
跨入新世纪后,上烟集团发扬艰苦创业时提炼形成的企业精神,坚持“一丝不苟、支支一流,一包一箱、不优不休”的质量方针,以“稍紧平衡”的市场定位和“深实新细”的严格管理来推进“中华”品牌发展,“中华”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0年,他们启动“中华”品牌“百万千亿”工程,力争用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年产量达到100万箱,年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加强科技创新,深化精准营销,开展大规模培训,打造“海烟”服务品牌……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华”品牌市场基础更加牢靠,工作基础更加扎实,“百万千亿”工程也有望提前实现。
已成为烟草行业标志性品牌的“中华”并未放缓发展步伐。上烟集团已开始谋划“中华”品牌“百万千亿”目标的新提升,努力将其培育成具有“最高的品牌价值、最大的高档烟市场份额、最突出的品牌风格和技术特征、最广博的品牌文化、最好的市场美誉度”的中式卷烟代表品牌。
随着“中华专线”的投入试运行,一幅上烟集团未来发展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中华”情
“收到同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可谓喜忧参半。虽然成功考入向往的大学,却要面对四年不菲的花费。幸好‘中华’慈善教育基金伸出了援助之手……”
12月10日,在“爱我中华”慈善教育基金捐助仪式暨知识改变命运大型慈善报告会上,同济大学2009届航空航天专业学生李赵圣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李赵圣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父亲常年卧病在家,母亲无法干重活。就在他为学费发愁的时候,“爱我中华”慈善教育基金提供了及时的帮助。
“爱我中华”慈善教育基金的前身是“中华”慈善教育基金,设立于1995年。该基金现在是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放飞希望”慈善助学品牌项目。截至目前,上烟集团已累计捐款1.6亿元,资助上海、云南、四川、贵州、湖南、天津等省市的贫困学生6万余人次,使许多家境贫困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了学业。
付磊从高中时就受到“中华”慈善教育基金资助。他在完成清华大学学业后,被法国国立桥路大学录取。在法就读期间,还获得了法国政府提供的埃菲尔奖学金。回顾那段日子,如今已成为工程师的他由衷地说:“‘中华’慈善教育基金的资助使我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我时刻铭记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爱在传递,情在延伸。
受助学生竺敏捷,现在是上海市长宁区工商局的一名公务员,他已经连续6年捐款资助贫困家庭的学生。在市工商系统“双十佳”评选活动中,单位领导推荐他,但他执意不上报自己的事迹:“大学四年我都受到慈善基金会的资助。现在我工作了,不也应该回报社会吗?”
……
哲人说,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毫无疑问,上海烟草人继往开来,必将创造新的“中华”传奇!
廉心清风 筑未来沐黔烟 贵州烟草商业廉洁文化建设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