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刚正如铁 温润似水

--记行业烟叶分级专家冯国桢
2019年08月07日 来源:《东方烟草报》 作者:邢如飞
A+ A

培训间隙,冯国桢(右四)经常被学员们围住,对于提出的问题,他有问必答。

资料图片

  7月的连续雨水,让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的烟农们有些措手不及。

  “幸好这些年烟叶生产技术落实到位,保证了烟叶的成熟度。”7月12日,新甲乡新荣村烟农冯裕摩挲着自己烤出来不久的烟叶说,“今年损失虽然大,但坚定走下去,日子会越来越好。”

  像冯裕一样,今年,靖西大部分烟农都有同样的感觉——烟叶管理水平逐年提升,品质有了保障,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靖西的烟叶生产,我们忘不了‘爷老冯’(壮语,冯老伯之意)。”谈起这些年烟叶生产的变化,冯裕这样说。

  被尊称为“爷老冯”的,是行业烤烟国家标准的主要起草人、烟叶分级大师冯国桢。

  工作时,他参与了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初始组建,全程参与了国家烟叶分级标准的制定,在行业内,被称为“标准之父”,为中式卷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退休后,他心系烟农和烟叶生产,足迹踏遍全国烟区,指导烟叶生产,推进烟叶分级技术落实,为行业集聚人才力量。

  初心不忘,必有回响。在冯国桢的帮助下,很多烟区的品质和产量得到大幅度提升;行业烟叶人才辈出,百花齐放。和冯国桢接触过的人说,他刚正如铁,温润似水。铁与水的对比,凸显出他的气度与不凡。

  刚正如铁,他用坚持找寻那片叶

  2018年3月1日,87岁的冯国桢与世长辞,离开了他热爱的烟草事业。生前,冯国桢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辈子,只干了一件事”。

  他一生寄心寄情于烟叶事业,不管困难多么巨大、任务多么艰巨。

  中国烟草总公司组建初期,老一辈烟草人面临着现在难以想象的困难,“吃饭无锅、办公无窝、出门无车”这些困难,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困难,则来自如何在烟草行业刚刚起步阶段,跟上国际步伐,快速发展烟草事业所带来的压力。

  作为烟草产业链条的第一个环节,烟叶生产工作在组建初期超收超种情况严重、烟叶品质难以保证。在那个以量取胜的时期,迅速整治烟叶生产环境显得尤为迫切。

  有的地方为了多争取烟叶税收,在省份交界处打起了“烟叶保卫战”。“一张照片可以拍下三个收购站”“一个桌子一把秤一个篷布就是个收购站”是当时的写照。

  为整治这种乱象,国家局每年都派出工作组到基层检查。只要没有任务,冯国桢总是主动请缨,出一次差就是十天半月。

  工作组不仅要克服路难行、房难住等困难,还面临着各方面关系的协调。不少人找到冯国桢“说好话”,要求给予相应照顾,面对对方的“苦口婆心”,冯国桢从没有一次低头。

  在稳定烟叶生产、遏制超收超种等一系列工作完成后,烟叶生产与国际接轨被提上了日程,1987年,国家局开始着手烟叶收购标准制定工作。为找到与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将烟叶分级体系和品质因素设置与国际接轨,时任收购加工处处长的冯国桢全程参与,与同事们一起,将当时的烟叶分级15级标准改为40级标准(2000年,该标准在冯国祯的参与下,又加列两条内容,成为现行的42级标准)。

  在此之前,各产烟省份的标准不完全相同。标准制定、落实是一套系统工程,将写在纸上的标准尽快、准确传递下去,让行业各级相关从业人员“统一眼光”,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标准提升工作质量、烟叶品质的功效。

  在标准确定后,冯国桢牵头对照文字标准制定样品实物,将文字与实物一一对应,并连续5年开展工业和农业论证,确保烟叶生产有章可循。

  冯国桢经常在烟田里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身边人拉都拉不走。常年饮食不规律,影响到了冯国桢的身体,老胃病时常犯。

  一次,在百色烟区指导工作时,冯国桢的胃病犯了。豆大的汗珠顺着面颊不停滑落,工作人员立即将他送往医院。住院期间,冯国桢的手机基本没放下,他主动给烟区工作人员打电话,对工作进行指导。

  为了让这位北京来的专家多休息,有人提议将拍摄好的烟叶照片传递给冯国桢,让他看图分级。冯国桢马上拒绝了:“只有见到烟叶的面儿才准确。”

  退休后,冯国桢受聘于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负责筛选、审定烟叶样品工作。“老人常说分级工作钉是钉、铆是铆,来不得半点马虎。”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首席培训师甄焕菊回忆,“为了保证分级质量和烟叶分级培训样品的准确度,冯老从不坐板凳,在分级台前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中间只有用喝杯水的时间来休息一会儿,而且要连续工作一个多月。”

  “冯老常说,站着分级的视角是最好的,能最大限度保证眼光的准确。”甄焕菊看冯老不肯休息,就和几个助手偷偷把烟叶藏起来,骗老人说当天的工作已经完成,可冯老心里跟明镜一样,不分完最后一片烟叶连饭都不肯吃。

  后来,甄焕菊问冯国桢为什么对烟叶分级那么专注?冯国桢说:“无论什么时候,我们一定要记得自己的使命。过去,中国烟草的发展深受烟叶的限制,现在日子越来越好,坚决不能回头走老路。那么多从业人员,一个人松一松影响不大,可大部分人要都有这种想法,事业怎么能进步?我们怎么能找到中式卷烟需要的烟叶?”

  冯国桢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但他把这件事干到了极致。

  温润似水,他用真情感动种烟人

  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受中组部和国家烟草专卖局委派,冯国桢在广西百色挂职担任地区行署科技副专员,推进烟叶种植产业,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

  挂职结束后,冯国桢受聘担任百色地区烤烟生产高级技术顾问,继续到百色“蹲驻”帮扶,一直坚持到2015年。

  20多年来,冯国桢牢记使命,沉下身子,一心为烟区百姓谋幸福。在他的带动下,百色烟区打造出备受工业企业欢迎、独具特色的“天香”烟叶品牌。

  “他是带着对烟农的感情来指导。”如今住上三层小楼、靠着种烟过上好日子的新荣村烟农农桂花回忆说。

  1992年,靖西烟叶种植刚刚起步,农桂花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第一批烟农。开始,村民们都有顾虑,冯国桢挨家挨户发动,可老百姓只认“效益”这一个理儿。

  “亏了算我的”“只要技术到位,植烟保赚钱”……冯国桢用执著与真情感动了村民,烟叶种植产业在当地稳步发展。

  “给烟农的保证不是吹牛皮。”在烟田里,他查看烟叶长势,脚像扎了根,一沾烟田就不愿挪窝;在烤房旁,他没日没夜指导,脚像踏着轮,一趟趟地来回跑不停。烘烤的时候,夜里11点冯国桢还摸黑到烤房看温度。

  大家看到他总是把烟农的事当自己的事,认定这个人错不了。慢慢地,烟农们都成了冯国桢的拥趸,种烟收入逐年递增。

  日子越来越好,烟农们都十分感谢冯国桢,路上遇到冯国桢,都主动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一次两次不去行,可次数多了,冯国桢就拗不过老乡们。每次去烟农家里,冯国桢都悄悄留下钱,周济烟农。遇到烟农家里的红白喜事,冯国桢基本上一次不落。亦师亦友的冯国桢让烟农们念念不忘。

  “他品吸完一支烟,就能说出配方里的烟叶产地。”第二届全国烟叶分级技能竞赛第一名、山东省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处负责烟叶收购管理的李玉高回忆说,“冯老不仅水平高,对我们这些年轻人也十分关爱。”

  工作期间,不论走到哪,冯国桢都向身边的年轻人传授烟叶分级技艺,诲人不倦,毫无保留。仅在百色工作期间,他就带出了20多名徒弟。如今,他们个个都成为烟叶生产方面的专家。

  “冯老常说,凡事逃不过‘认真’二字。”百色市烟草专卖局(公司)烟叶科烟叶质量总监黄锋林大学毕业工作后,就跟着冯国桢学习烟叶分级技能,“冯老手把手教我们,技术上不管什么问题都是有问必答,都是比照烟叶种植专家的标准来要求。他说,这样才能指导烟农种出品质高、受欢迎的烟叶。”

  有一个细节,让甄焕菊念念不忘。每次技能竞赛午餐、晚餐后,从办公楼到休息室,短短100多米的路,冯国桢要走上一个多小时。拦在路上的都是参加竞赛的选手,大家围着冯国桢,一起探讨竞赛中的难点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冯国桢从不会拒绝。

  不仅如此,每次竞赛前,冯国桢都会重新检查一次样品,避免出现纰漏,而且,在开赛前,总是站在门口用温暖的话语鼓励参赛者。

  “年轻人需要鼓励,烟草事业需要他们这批人才。”虽然冯国桢离我们远去,但他的话依然被大家时常想起。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