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农业频道 > 正文

担当服务烟农增收助推产业发展的双重责任

三门峡市烟草公司卢氏县分公司服务三农侧记
2016年03月11日 来源:烟草在线 作者:叶新波
A+ A

  烟草在线专稿  2015年,河南三门峡市烟草公司卢氏县分公司围绕烟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增效“三大目标”,坚持“稳控、提质、育牌、惠民”四篇文章一起做,深入破解难题,大力减工降本,全面提质增效,推动烟叶工作水平稳定提升,较好地担起了服务烟农增收、助推产业发展的“双重”责任。

  全县17个种烟乡镇、213个村、6762户烟农种植的9万亩烟叶再获丰收。收购烟叶26.58万担,烟农收入再次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25亿元,上缴烟叶税7150余万元,占财政收入的12.7%,户均收入4.81万元,亩均收入3611元。多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地位。其中收入超10万元户2840户,占种烟总户数的42%。单是烟叶一项,已使全县农村人口人均增收超千元,3000余户烟农成功脱贫,1000余户步入小康。烟叶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助推器”,农民增收的“压舱石”,特色农业的“领头雁”,转型发展的“奠基石”。 

  一、投入全覆盖,设施广受益,力求把减工降本做实

  2015年,该县充分发挥行业优势,争取上级烟叶生产专项扶持资金3511万元,烟叶基础设施专项资金3275万元,购置化肥、农药、地膜4500余吨,兴建烟叶基础设施项目927项。亩均400元左右的烟用物资,通过“直通车”无偿扶持给烟农,有效减轻了烟农负担。无偿为烟农钩机深翻烟田2000亩,为8.8万亩烟田深松作业、整地起垄、防病治虫给予资金补贴,为商品化育苗和散烟收购提供资金支持,为8个合作社运营、4个基地单元生态烟打造和1个生态烟长廊建设进行扶持。

  1个烟水配套工程、16条44.8公里机耕路、499座密集烤房、406台田间机械和5个烟叶育苗工场相继建成、投入使用,为烟农减工、节劳、提质、增效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还出资为全县9万亩烟田全额参保,保证7处固定炮位和2处流动炮位实施正常的防雹增雨作业,解除了烟农后顾之忧。多方投入之下,有力推动了烟叶生产的减工、节劳、降本、增效,从投入和产出比方面,为烟农亩均增收400余元,平均每亩节劳3个工日以上。

  二、“五良”强“筋骨”,科技彰特色,力求把增产提质做精

  2015年,他们大力实施良田、良种、良法、良农和良策“五良”“强筋壮骨”新举措,全面落实种植特色品种、保护特定生态、集成特有技术、彰显特色风格、满足特定需求等“五特”新技术,全县烟田机耕面80%,平衡施肥率95%,专业化植保率60%,密集烘烤率80%,较好地改善了土壤性状,提高了单产和成熟度,彰显了质量特色,增加了烟叶可用性,实现了科技兴烟、管理兴烟和质量兴烟,为打造升级版烟叶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合作社,大力开展专业化服务,把科技服务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开播6期《金色田野》电视讲座,印发6期近10万份环节技术明白纸,对9万亩烟田的科学移栽、大田管护、成熟采收、科学烘烤、分级交售提供技术指导。开设8个“烟农学校”,开办120场次技术培训,对6000余户烟农进行了“四会一讲”培训,养成烟农种烟好习惯。在保证烟叶稳产稳收基础上,提升了烟叶质量,彰显了浓香特色。全县烟叶单产147.7公斤,公斤均价24.44元,上等烟比例61.63%,烟叶收购等级合格率和工商交接合格率再次荣登全省县级公司首位。

  三、质量加秩序,创新加管理,力求把服务烟农做优

  2015年坚持“质量加秩序、养成好习惯”,不断创新收购运行模式,积极构建“互联网+收购”服务烟农新平台,全力做好收购服务保障工作,积极营造公平公正收购环境,千方百计把优质服务做到烟农心坎上,把查禁收购中的不正之风做到细微处,把维护收购秩序做到全覆盖。全县24个收购站点均设立了休息室、茶水站、医药箱等便民服务设施,普遍设置了咨询台、仲裁处、挑拣场等等级质量纠纷调处场所,科学排定了“约时定点、轮流交售”办法,给烟农营造了一个宾至如归的售烟环境,有效杜绝了卖烟难和过夜烟问题,使烟农普遍感到卖烟“真顺溜”。

  6个站点探索实施专分散收新模式,实现了收购数据和收购烟叶“两不落地”,推动了烟叶收购工作流程作业、规范管理、高效便捷、秩序优良,使烟农切身体会到收购“静悄悄”。200余名预检员每天奔波忙碌在村村组组、农户家中,为烟农提供分级指导和预检服务,把入户预检、封闭收购等要求落到了实处,有效解决了“四混”问题,切实提高了烟叶等级纯度,增加了烟农收入,使烟农普遍感受到种烟“喜洋洋”。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