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性控烟 > 正文

十年控烟进步没?复旦健康传播研究所发布研究报告

2023年01月03日 来源:新民晚报
A+ A

烟草是全球范围内首要的可预防致死因素,控烟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在2006 年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中国正式生效之后,我国各地无烟环境建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自2012年《哈尔滨市防止二手烟草烟雾危害条例》正式生效,十余年来,包括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出台控烟法律法规,至今,全国已有24个城市符合全面无烟立法要求。

20221230xinmin-1.webp.jpg

来源/东方IC

为进一步了解十年来无烟环境的政策制定趋势、媒体报道特点、社会认知变化,今天上午,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在线举办“十年控烟变在哪?无烟环境的媒体报道和公众认知研讨会”,同时发布研究报告。

随着国家和地方控烟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媒体也不断加强对于无烟环境的报道,无烟城市、无烟生活的理念深入人心,公众对控烟的看法逐渐发生改变,支持控烟的社会氛围在逐渐形成。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控烟研究中心团队对近年来无烟环境的政策文本、媒体文本和微博文本进行深入挖掘,并在全国7个代表性城市开展公众认知访谈和专家访谈,通过文本分析和访谈结果梳理反映出十年无烟环境建设的变化特征。

团队研究政策文本分析发现,国内无烟环境的政策发展日益完善,呈现出从宏观到具体、从医疗机构到一般场所和人群、从理念到行动的趋势。从媒体报道视角来看,十年来关于吸烟危害和无烟环境倡导的议题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控烟相关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吸烟现象及危害、无烟立法、无烟环境倡导等方面。特别是无烟立法方面的报道居多,这也体现出主流媒体对于无烟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通过访谈发现,就吸烟行为而言,吸烟者和非吸烟者都认为当下的大多数吸烟者已经形成不在孕妇及儿童面前吸烟的共识,当前整体上公共场所吸烟情况向好,而周围吸烟的人越来越少、城市年轻一代吸烟者更少,与此相对应的,是周围戒烟的人和有戒烟意愿的人在逐渐增多。非吸烟者劝阻吸烟时,愿意劝阻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公共场所禁止吸烟条例出台与实施及人们素质提升,也有更多吸烟者容易被劝服;在控烟政策执行力较好的城市,公共场所吸烟现象越来越少,因此需要劝阻的场所越来越少。

谈及以上的改变,受访者将原因归于控烟相关条例的出台与实施、公众整体素质及健康意识的提升,以及疫情增加了大家对于健康的关注。关于公共场所的无烟政策,受访者均表示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有全面控烟条例的地方,公众的知晓度更高,而在政策实施后,大家都能感到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明显减少。

在访谈中,各地的受访者还对无烟环境提出了更多建设性的建议,包括呼吁全国无烟环境立法,缩小不同城市间、城乡间在控烟力度上的差别,在室外人群密集场所禁烟,增设室外吸烟区,将电子烟纳入无烟立法等。除了无烟环境建设,受访者也提出了在烟盒包装上采用更直观更醒目的烟草危害警示图片,禁止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加大宣传教育,为吸烟者提供更多的戒烟帮助等建议。

不仅是普通公众,本次研究的专家访谈,也对无烟环境立法提出了深刻洞见。专家们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无烟环境建设思路,包括建设控烟的社会共治环境,建立起控烟的跨学科合作网络,加强医生对于患者的戒烟帮助,创新控烟健康传播形式,加强农村地区的控烟教育和无烟执法,从无烟公共场所延伸到无烟家庭等。

总体来说,此次报告反映出控烟十年来,各级政府关注控烟议题,媒体关注无烟立法进程。政策发布数量、媒体报道数量增加,无烟立法的进程虽有起伏,但总体向好。公众对无烟立法的讨论声量和支持稳步增长,公众既关注烟草危害,也关注无烟环境建设与无烟法规的落实。公众对烟草危害的认知更为科学全面,吸烟者和非吸烟者对于二手烟危害和控烟必要性的认识逐步达成共识。室内公共场所吸烟行为明显减少,严格的控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健康素养的提升等多因素作用下无烟的社会规范正在逐步形成。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