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站含有烟草内容,未成年人谢绝访问

在线参阅

零售户在线

微薰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理性控烟 > 正文

摘不掉“危害”更小的光环 就禁不住电子烟进校园

2021年06月24日 来源:微薰公众号
A+ A

冰镇西瓜、清香绿茶、香芋冰淇淋、白桃乌龙茶……这是专为年轻人定制的电子烟口味;

“雾化棒”“能量棒”“天使棒”……这是为年轻人取的电子烟“雅号”;

“花式教学”视频,教年轻人把吞云吐雾当作时尚炫酷。

早期的电子烟主打戒烟、危害小、养生等概念,目标群体是有吸烟习惯或者打算戒烟的老烟民们。但从眼下营销的关键词逐渐开始偏向新潮、时尚、炫酷,电子烟成了年轻人用来表达个性化的“尖货”,明星代言的手法被移植到电子烟市场,各种渠道的潮流广告也纷至沓来。


  电子烟何以这几年发展如此迅猛?是因为电子烟企业提出的概念是“替代传统烟草,提供更为安全、对人体危害程度更小的产品”。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就表示,不论是吸烟产生的二手烟,还是使用电子烟产生的二手气溶胶都是有害的。在电子烟的消费者中,未成年人数量很大。

20210623weixin1.jpg

“谁的校园记忆里没几个吸烟的同学啊!反正总有人禁不住吸烟的诱惑,电子烟总比香烟危害小。” 这是很多人对电子烟进校园的内心独白,而正是这种错误理念让电子烟进校园有机可乘。

吸电子烟危害真的更小吗?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首次新增了电子烟的健康危害章节,并用重点篇幅强调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称有充分证据表明电子烟是不安全的,使用电子烟可能致人抽上卷烟,这一现象在青少年中尤为明显。

大量的城市都根据自身情况实行了不同程度的禁烟令,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电子烟进校园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对电子烟的放纵,真的可能让各城市控烟的努力付诸东流。

从开始吸电子烟,到对吸烟者身体产生影响往往需要经历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这对生活经验不足的青少年来说,他们能感受到的可能只有“酷”的一面,而对自己身体伤害的认识不够到位。

电子烟有多受青少年欢迎?单从市场上看,电子烟不仅走进高校、中学,有些城市甚至走进了小学。从“习惯”到“危害”,“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报告》中传递出的是国家对电子烟进校园的担心。

事实上,关于禁止电子烟进校园的情况,绝对说不上是“无法可依”。对于电子烟销售的监管,国家层面早有行动。2018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烟草专卖局就曾发布《关于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电子烟的通告》。2019年,上述两部门又联合发文敦促电商平台将电子烟产品及时下架。2021年6月18日,国家烟草专卖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又发布了关于《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烟侵害“守护成长”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要求全面从严监管电子烟经营行为,各地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电子烟监管法治化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电子烟监管工作体系,提升监管效能,规范电子烟生产经营活动,防范电子烟市场乱象“死灰复燃”。

在全球戒烟的大趋势下,电子烟进校园因何屡禁不止?

20210623weixin2.jpg

总体来说,是“比香烟危害更低”的长期宣传和广告在诱导着青少年,麻痹着执法者。一方面,随着控烟力度加大,中国各地的吸烟场所在不断减少,全民控烟意识逐步增强;另一方面,电子烟烟民却在不断增加,大多数城市和民众对电子烟是不是烟的界定依然处在两可之间,很多人认为“电子烟不是烟”、“电子烟没有危害”、“电子烟是戒烟产品”、“电子烟雾只是蒸汽”……正是由于相关宣传和认识的不到位,电子烟俨然成了戒烟大趋势下对烟民们的一种变相妥协。

有调查显示,使用电子烟的人群主要以年轻人为主,听说过电子烟、曾经使用过电子烟,以及现在使用的比例均有所提高。同时,由于电子烟产品缺乏统一标准,相关技术仍在快速更新,为监管带来了困难。

曾经有段很流行的话是“吸烟伤肺不伤心”。实际上,卷烟也好,电子烟也罢,对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都需要监管起来。正如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预防部门强调,“进行监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阻止向非吸烟者和青少年推销电子烟。”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身处控烟一线的大多数城市在对电子烟禁与放的做法上,与报告的要求相差甚远。电子烟能走进校园宛如一面镜子,照出的是人们对电子烟的管理明显缺少共识。

让青少年远离电子烟,阻断电子烟的办法很多,电商平台可以下架、校园周边可以整顿、校园内可以加强监管。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走出电子烟相对“危害”更小且只是次要目标的误区,那么再强的打击力度也难以长久有效。

有法可依,斩断青少年的吸电子烟的渠道;加强宣传,令全社会树立起对电子烟的正确认知。有了这两手保障,才能从源头禁止电子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热文榜

红云红河集团 合力图强 和谐致远
更多

视频

更多

专题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