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中烟红云红河集团昆明卷烟厂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就能看到冉雪斌在帮退休职工办理填表建档等手续。他与他们沟通退休后是否去异地居住、党组织关系转接到哪里、有哪些兴趣爱好,等等,直到把退休职工高高兴兴送到门口,他才能歇一口气。
图为冉雪斌在帮退休职工家属办理业务。
冉雪斌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家庭财产纠纷、老人生病或去世,都可能找到他。每个月,还要进行家访,看看这些老人有没有及时拿到退休金,家里的情况是否正常,等等。
他总结,做这个工作不能发脾气,要有耐心。即使一个问题要解释很多遍,也要保证自己的态度足够好。冉雪斌承认这份工作很考验人,也很磨砺人,所以他需要找一个能安放精神世界的地方、转移工作上的烦躁。
下班后,“文人三友”就成了冉雪斌最好的伙伴,他用古琴和书画赋予了独属于他的人生智慧和雅韵。
古琴寄情怀:指尖流淌的古韵新声
在冉雪斌的家中,一间房间墙上挂着两架古琴,琴身古朴,琴弦紧绷。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相传由神话时代中国人的祖先伏羲创制,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具象表达,也是冉雪斌四十岁后才开始学习的乐器。
他取下琴来,指尖轻触琴弦,古琴曲《秋风辞》的音律缓缓淌出,仿佛穿越千年的时光,诉说着悠悠往事。
图为冉雪斌在弹奏古琴。
翻开琴谱,未见一个音符,只有一个个叫不出名的文字。古琴的琴谱有别于其他西洋乐器的谱子,它是用古老的文字做谱,文字的“折勾点挑”标记着古琴转轴拨弦的奥妙,这可一点也不容易识别。但冉雪斌并没有被繁琐的乐谱所击退,反而迎难而上,一有空就在家练习弹奏。在学琴的过程中,他也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的影响下,几位同事也学起了古琴,他们时而切磋琴艺,时而交流各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冉雪斌学琴虽晚,却学得认真。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他沉浸在琴音的世界,于他而言,这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修习,更是心灵的慰藉。每当工作的疲惫、生活的烦恼纷至沓来,他便独坐琴前,让灵动的音符驱散阴霾,在一勾一挑、一按一滑中找寻内心的宁静。这悠悠琴音,恰似他人生路上的一抹亮色,照亮了平淡的日常,也奏响了他对生活别样的热爱。
书画为柔翰:心向墨香的文化传承
自古书画不分家,二者相辅相成,这一点在冉雪斌身上完美体现。四年级时,他的一幅蜡笔画《大象和小象》在学校美术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一盒水彩颜料。这份奖励让他兴奋不已,也让他对绘画的热爱更加坚定。他迷上涂鸦,当兵的日子里,笔下的花鸟鱼虫成为他最好的伙伴,他赋予它们生命,与它们对话。
图为冉雪斌在画钟馗像。
复员后,冉雪斌进入昆明卷烟厂工作,从消防员到工会宣传干事,再到离退休管理办公室综合管理党支部书记,他的绘画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他画插图、设计杂志封面、为廉洁文化宣传画漫画,逐渐在企业里小有名气。
近年来,冉雪斌的绘画风格从西洋画转向了国画,写意画的题材基本是山水、花鸟、人物,他最喜欢的是荷花和钟馗。他说:“荷花可以在最浑浊的地方最优雅地绽放,而钟馗则是正气凛然的象征。”这两种题材,既是他对生活的感悟,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而冉雪斌对古琴、书法、绘画这三者更是有自己的见解:“学习书法时的‘飞白’,实际上就通感于古琴曲中的‘余音’韵味绵延的理解。学习绘画时,中国画有很多的留白,有空间感,在古琴里就叫作‘大音希声’。”冉雪斌在“文人三友”中找寻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
图为冉雪斌在和退休职工一起创作书画作品。
在生活中排解了情绪后,回到工作中的冉雪斌,仍是那副文质彬彬的模样,和人说话总是面带笑容,开口便以“您”相称。
冉雪斌坦言,身在服务岗位,确实很容易感到烦躁。但多年来,昆明卷烟厂离退休管理办公室多次被评为行业内外先进部门,冉雪斌说,“这或许要感谢我的‘文人三友’。”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