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近5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的同时,涌现了一些人物,其中李翠英就是比较突出的一位代表。她几十年如一日,探索钻研,任劳任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默默奉献,其精神曾得到了全厂职工的赞扬,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女强人”,名副其实的“汉烟人”。现在,我抽点时间,简单地聊一聊她的感人故事吧。
李翠英,女,1962年6月出生。汉族,陕西南郑人,中共党员,本科文化。她多年来在烟草生产研发实践中参与生产研发难题分析与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卷烟生产水平的突破,努力提高卷烟产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水平,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和品牌形象不断得到改善,成为企业发展中的骨干精英和佼佼者。
热爱技术,踏实肯干,是李翠英的一个性格特征。李翠英,1979年参加工作,1981年调入南郑烟厂(今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先后从事过卷烟辅助工、挡车工、工艺质检员工作,1985年起从事卷烟质量管理和工艺配方工作;1994年起,开始卷烟产品开发和卷烟工艺配方研究工作;1996年1月任生产管理科副科长,1997年3月至2007年7月,先后任汉中卷烟厂工艺技术科副科长、科长。她把创新作为突破口,研究配方技术,改进工艺措施,着力推动产品创新,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企业要发展,关键在技术。李翠英先后参与研制“公主”系列、“红玉”系列,“衮雪”、“石马”、“军星”、“中辉”、“汉王”、“旱莲”、“世纪公主”等30多个卷烟品牌。根据所学工艺配方知识和经验,消化库存20多万担低次烟叶,给企业挽回几千万损失。她针对工艺方面提出了43项改革措施,主持制订烟支重量控制标准和烟叶低温发酵技术标准,推动烟厂工艺技术的进步。带领相关人员研究应用新型卷烟滤嘴材料,为企业节约资金6千多万元,在运用新配方、新材料、新工艺,降低卷烟焦油、降低原辅料消耗方面成绩显著,为企业经济效益连年增长做出了贡献。
品牌是企业的命根子,质量是品牌的生命。针对烟叶原料影响产品质量的现状,李翠英从烟叶发酵抓起,组织烟叶、质检、生产、设备等部门对影响发酵的因素进行了全面整改,修订下发了符合实际的低温技术发酵过程作业指导书,使烟叶发酵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为稳定提高卷烟产品质量奠定了基础。当时,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原料质量问题,借鉴外厂经验,李翠英建议成立了选烟工段,对所有进入配方的烟叶进行挑选,保证了产品质量稳定提高,提升了产品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关键是要研究开发适销对路的卷烟新产品,改造老产品。为了开发出新产品,她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带领配方人员下车间,到烟叶库,针对每一个烟叶的级别,不同产地的烟叶,进行翻来覆去的评吸、论证。作为一个女同志,明知吸烟有害健康,可她每天要抽上百支烟,但她无怨无悔,没有半句怨言,终于成功地开发了一些卷烟牌号,上市后得到消费者的好评,销量不断上升,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
瞄准消费趋势,激活消费活力,需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趋势,满足消费者的市场需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与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降低卷烟焦油含量,提高卷烟吸食安全性是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问题。李翠英迎难而上,带领技术人员深入研究三新技术,充分运用新配方、新材料、新工艺,优化叶组配方,完善工艺手段为降焦服务,保证烟香充分和质量稳定提高。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和措施,降低了公主、红玉、旱莲等产品的焦油量,所有产品的降焦方面均实现或超过了预期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梅花香自苦寒来。李翠英经历风雨,辛勤耕耘,用汗水和心血让公主更加靓丽,让红玉更加璀璨,让旱莲更加芬芳,等等,描绘出了一幅精彩的图画,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多年来,李翠英被企业多次评为“三八红旗手”、“厂级劳模”、“敬业标兵”、“巾帼标兵”,连续6年被评为厂级“双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和“先进工作者”。2002年1月被授予省烟草系统“科技创新标兵”称号;2002年4月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2005年4月,获汉中市“巾帼十杰”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李翠英被收入《汉中卷烟厂志(1975-2023)》“人物”部分“先进人物”中的“省部级劳动模范”中。她的先进事迹,激励汉烟人发扬“严真细实快”作风,继往开来,乘风破浪,锚定目标,坚定信心,以科技创新支撑品牌发展,努力提升中式卷烟整体竞争实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笃行致远 2024中国烟草行业发展观察